第1段(1 / 3)

☆、楔子

江湖上總有許多傳說,傳說中亦有許多靈藥,傳說中亦有諸多神醫。可燈盞尋遍天下,走遍江湖,卻沒一人,醫得了彥成的傷,亦無一藥,解得了彥成的毒。

後來,燈盞又找他們來醫自己,找了神醫,找了太醫,甚至,找了國師、巫師,卻都失敗了。

他們說,聖上,相思無藥可醫。

彥成抱著燈盞說,燈盞,爹原來一點兒都不怕死,可現在我怕死,我怕我死了,沒有人能幫你守住這天下。

彥成又說,燈盞,不要哭,每個人都會死的,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因為有你,爹這一輩子很快活。

燈盞不肯聽他說,隻狠狠地抱住他,一遍遍地說,不許,朕不許你死!你死了,朕親自為你陪葬!

反正朕也病了,已無藥可醫了……

☆、第一章

彥成撿到燈盞那年,燈盞四歲,彥成九歲。

他逼著燈盞喊他爹,燈盞為了他手裏的包子,喊他:“爹爹。”

馬上的老將軍見了,微微一笑,招呼侍衛們抱燈盞上馬,帶他回府陪獨子彥成玩。

彥成不肯,非要親自抱著燈盞坐到自己矮馬之上,策馬揚鞭,頗有乃父之風。

老將軍帶著一眾家將,哈哈大笑,隻覺兒子這副小大人兒的模樣有趣之極,卻不知一抱已注定一生相思。

回到將軍府裏以後,彥成要給燈盞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燈盞說:“爹爹,我就叫燈盞。”

彥成抱著他坐在桌旁看著一個燈盞,覺得眼前的燈盞沒有懷中的燈盞好看,然後說:“你是將軍府的小少爺,這名字不好。爹給你取一個好聽的。”

燈盞不說話,隻是哭。老將軍見燈盞不願意改名兒,便說:“都說取個賤名兒好養活,就讓他叫燈盞吧,日後長大若入朝堂再給他取個好名兒。”

彥成笑道:“咱家府裏的小少爺哪有不入朝堂之理?”老將軍隻一笑,未將燈盞當做自家孫兒。

那一年是聖朝景佑元年。

寶元三年,燈盞長到十二歲的時候,彥成十七歲,第一次隨軍出征,征討的是謀反的七王爺。

彥成出門的時候,正是二月,草長鶯飛的時節。

燈盞穿了件白袍,係著條淺綠的絲絛,袍子邊角上的翠竹,是彥成親手畫了,讓繡娘依著畫兒繡上去的。

他從院門一直送到府門,又再送到了城門,依舊舍不得離去。

八年了,爹爹帶他回到將軍府,教他讀書識字,教他彈琴作畫,帶他遍嚐美食,帶他遊遍四海,卻從未與他分離,便是爹爹練武訓兵的時候,他也常跟去在旁坐著讀書吹笛。不曾分離。

“爹爹,你要去多久?”燈盞不會騎馬,轎子還侯在一側,他在馬下揚起小臉,墨玉似的大眼睛裏已滿是水光。

老將軍起初隻當彥成年幼,聽燈盞喊彥成爹爹,自己又得了個便宜孫兒,自然也不在意。等彥成年歲大了些,燈盞也明事理了,卻仍喊彥成爹爹,管自己喊爺爺,心裏就有點兒別扭了,說了幾回也不管用。

燈盞又是個伶俐的孩子,老將軍不讓喊爹和爺爺,他反倒喊的更響更甜,每晚給爺爺送參茶,為爺爺捏肩膀的自不在話下。討得老將軍真拿他當自己孫兒般疼愛,全當個眼花兒一樣寵著,每每宮裏有了賞賜,甭管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給燈盞挑,剩下的才給彥成挑,再剩下的就給幾位夫人和女兒。

惹得每回燈盞拿著老將軍給的玩意回來時候,彥成都氣哼哼地塞到櫃子裏,不許燈盞拿著玩。也不知是惱了爹爹疼愛燈盞勝過疼愛自己,還是惱了燈盞從自己的乖兒子成了爹爹的好孫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