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憶李白》)
杜甫:“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
賀知章:“謫仙”(《本事詩》)。
魏顥:“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
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淩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黃錦祥:“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10]
楊升庵:李太白為古今詩聖。(《周受庵詩選序》)
嚴羽: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太白《夢遊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車行》《垂老別》等,太白不能作。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少陵詩法如孫吳。太白詩法如李廣。(《滄浪詩話》)
王世貞:五七言絕句,李青蓮、王龍標最稱擅場,為有唐絕唱。少陵雖工力悉敵,風韻殊不逮也。(《藝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詩自為一體。子美學優才贍,故其詩兼備眾體,而植綱常係風化為多,三百篇以後之詩,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詞,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詞鹹善。或謂其始以《蜀道難》一篇見賞於知音,為明主所愛重,此豈淺材者徼幸際其時而馳騁哉!不然也。白之所蘊,非止是。今觀其《遠別離》、《長相思》、《烏棲曲》、《鳴皋歌》、《梁園吟》、《天姥吟》、《廬山謠》等作,長篇短韻,驅駕氣勢,殆與南山秋氣並高可也。雖少陵猶有讓焉,餘子瑣瑣矣。(《唐詩品彙》)
呂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後之言詩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圖序》)
餘光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li bá
唐代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8個義項
展開
特色詞條|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奉天936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本名
李白
別稱
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遺、詩仙
字號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人物關係
頗黎
兒子
汪倫
好友
賀知章
好友
懷素
好友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酒鬼還是詩仙?一起走近豪放不羈的大詩人李白
8個視頻| 3萬次播放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曆與見識。[2]
辭親遠遊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被後人譽為“詩仙”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6個視頻| 3萬次播放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再遊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遊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於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於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並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製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曆史人物詩仙李白的一生
5個視頻| 3萬次播放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於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並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禦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遊邠州(在長安之西)。[3]冬遊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遊於晉(今山西省)。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嵩山五嶽之一的中嶽(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為786萬餘,人口4543萬餘,是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自春曆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遊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舉杯邀明月的李白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唐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與庶民)家藏一冊,每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桃花岩。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獻賦謀仕
11.9萬次播放02:44
全唐文化偶像李白,不參加科舉考試,隻想走後門!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賦雲:“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又雲:“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按賦中有“臣白美頌”等字樣,疑太白曾以此賦在東都洛陽進獻玄宗。此賦盛讚明堂之宏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其寫作時間為開元二十七年拆毀明堂之前,他賦明堂一是為了謀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製舉以入仕途,隻能走獻賦之路,這是真獻賦謀仕的原因。[4]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裏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後,李白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歎,離開長安。[2]
供奉翰林
李白圖片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禦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嚐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2]
李杜相識
天寶三載(744年,注:天寶三至十五載、至德年號期間稱“載”而不稱“年”)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麵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麵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麵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麵,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誌,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籙[5][6],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籙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籙。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濟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李白與安史之亂
天寶十五載、至德元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複河北十餘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後,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於風翔,授左拾遺。[7]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潯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李白《靜夜思》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隻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關於李白之死,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主要成就
詩歌
綜述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隻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裏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風格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製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禦》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誌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群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