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星象圖騰
正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可誰又會料到,曾經那個如日中天、王氣昌盛,被認為堯舜之後,隆盛之治的大唐,會真的逐漸走向沉寂。
至此,心係天下的賢達之士才開始明白,在民間廣為流傳近四百年的神秘星象群圖,是怎麼一回事。
遠溯商周,古人就曾發現,星羅棋布,漫天繁星,宛若天神的低語。當世道更替,萬物都瞬息萬變時,唯星象似乎穩定如故。
之後,人們漸漸發現,還是不要隨便祈求星象變化為妙。因為不變則不亂,一變則天下大亂。
然漢朝皇室欲求千秋萬代,在民間廣召能人異士,並且秘密的將其,送至無人知曉的巒山群峰當中,名曰“昆侖”。目的是推演出星象,以窺探天機,觀漢室命數。
久而久之,聚集華夏區域最高智慧結晶的神秘組織——昆侖侍詔,竟然真的通過星象的格局變化,預測到未來十年甚至百年會發生的天災人禍以及重大事件。
當然,也在所難免的,推演到了漢室之滅亡。
越往後麵推演,窺測出來的結果就越是讓這個組織膽戰心驚。而且,有一些人更是因泄露了“漢室幾時而滅”的天機,就受到了“天罰”:聽者七竅流血,說者不寐而亡。
當預測到,千年之後,中原漢人,將會被北境蠻人傾覆滅國,乃至文明消亡。道法高深且之後創立“昆虛”教的始祖——第二代上師天尊,下令停止推演。
如果不解決星象呈現的滅“華”之災,往後推演也無關痛癢,出山入世的昆虛教應運而生。
但有“天罰”存在,漢室滅亡不能說,華夏消亡就更不能說了。
因此,昆侖侍詔按照能力大小,挑選出了以上師天尊為首的14主星,每人掌管一座星象,代表著一千年間重大的滅頂災難截點。剩餘豪傑也按照能力大小排列,作為輔星穿插在主星之間,代表著一些轉折與契機。
嘔心瀝血,繪製創造了一幅星象群圖,流傳於後世,供人窺探揣摩。而這些能人異士,像是真的化為星宿一般,集體消失在了“昆侖”山巔。漢室滅亡之後,更是連這座山到底位於何方,都無從知曉。
又過六百多年後,時逢星象圖中第七星“破軍”異動,火熒西行。
不久之後,大唐寂滅,天下動蕩不堪:
朝代、王位更迭的,如同晝夜的交替,頻繁而慣常。
有時,坐在尚有前任皇帝屁股溫度的龍椅上,沒來得及舉杯邀明月,對影數百人,踔厲奮發、神采奕奕的宣布新政權的建立。都城外,不知道哪一路突襲的金戈鐵馬便會來犯,勢如破竹,殺人如麻,踏平這宮前載歌載舞的太平氣象,對著剛剛自稱天命的人短戈相向。
屆時,短命的皇帝又會步入上一位被自己討伐,並加以嘲笑諷刺的前代昏君的後塵。
當然,接踵而來的自然還有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爭。
中原地帶的各種篡位戰在所難免,而失去大唐支配統治的中土及蠻荒之境,逐漸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
擺脫了盛唐的束縛之後,無數個稱霸中原、擴大版圖的野心,便蠢蠢欲動了起來。
於是,華夏各地最常入耳的,再也不是街坊樓巷裏悠揚動聽的村歌社鼓,而是連日繼夜的刀劍的碰撞聲。
回響的叮叮啷啷,震顫在老人與婦女們的心頭。無人再有心思念頭安居樂業,無一不是躲在房屋內瑟瑟發抖。
苟活下來的花白翁媼,偶爾也會偷偷摸摸,帶著一些沒有被在位的官府搜刮走的糧食作為貢品,到郊外去祭奠一下命喪於沙場的兒子和生死未卜的,幾個離家時,尚為孩童的孫子。
可謂,借問殘酒何處有,老嫗遙指亂葬墳……
連年的戰爭讓各地政府重武輕文,農耕不興,加之天災湧現,民生凋敝,華夏大地生靈塗炭。
於是乎,星辰遙應人間悲涼,本應慣常運行的星相也現出種種異端:火星與太陽重疊,彗星頻頻過境天獄,甚至偶爾發出餘暉,竟掃襲了月亮的光芒。
熒惑守心,紫微黯淡。
即便想亂世稱雄,可身處這般世道,怕是很多還沒來及施展拳腳,便被拍打進曆史的長河之中。
未珠山。
一座位於當時華夏地圖上,南漢與新唐交接的古老舊地,入眼是一片蒼山峻嶺。
高聳入雲,山嶺之巔深深的埋進了雲層,仿佛一座通天的樓閣。因山路十分崎嶇險峻,故不曾有人願意冒險或者敢於攀登上去,僅為領略一下近在天邊的綺麗。
山腳下的百姓們,隻會在城內駐足仰望與欣賞,言傳著高山之上,一座座五光十色的瑤宮巒殿的富麗堂皇;一對對神仙眷侶之間,雍容華貴、安寧幸福的美好故事。
可現在,這座原本仙氣十足的山峰,因為優越的地理條件,逐漸變成了軍事要害之處,連年的戰火甚至蔓延到了未珠山的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