誥命封贈的條例
誥命封贈的條例
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與。或世或不世,皆給誥券。衍聖公及戚裏恩澤封,不給券。凡券,左右各一,左藏內府,右給功臣之家。襲封則征其誥券,稽其功過,核其宗支,以第其世流降除之等。土官則勘其應襲與否,移文選司注擬。宣慰、宣撫、安撫、長官諸司領士兵者,則隸兵部。
凡廕敘,明初,自一品至七品,皆得廕一子以世其祿。洪武十六年,定職官子孫廕敘。正一品子,正五品用。從一品子,從五品用。正二品子,正六品用。從二品子,從六品用。正三品子,正七品用。從三品子,從七品用。正四品子,正八品用。從四品子,從八品用。正五品子,正九品用。從五品子,從九品用。正六品子,於未入流上等職內敘用。從六品子,於未入流中等職內敘用。正從七品子,於未入流下等職內敘用。後乃漸為限製,京官三品以上,考滿著績,始廕一子曰官生,其出自特恩者曰恩生。凡封贈,公、侯、伯之追封,皆遞進一等。三品以上政績顯異及死諫、死節、陣亡者,皆得贈官。
其見任則初授散階,京官滿一考,及外官滿一考而以最聞者,皆給本身誥敕。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五品以上授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一品,三代四軸。二品、三品,二代三軸。四品、五品、六品、七品,一代二軸。八品以下流內官,本身一軸。一品軸以玉,二品軸以犀,三品、四品軸以鋈金,五品以下軸以角。曾祖、祖、父皆如其子孫官。公、侯、伯視一品。外內命婦視夫若子之品。生曰封,死曰贈。若先有罪譴則停給。文之散階四十有二,以曆考為差。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幹出身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幹授宣議郎。從七品,初授從仕郎,升授征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郎。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職佐郎。正九品,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外命婦之號九。公曰某國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後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孫封者,加太字,夫在則否。凡封贈之次,七品至六品一次,五品一次,初製有四品一次,後省。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三母不並封,兩封從優品。父職高於子,則進一階。父應停給及子為人後者,皆得移封。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妻之封,止於一嫡一繼。其封贈後而以墨敗者,則追奪
何為篩酒
何為篩酒
“篩酒”,是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說它熟悉,是因為著名的《水滸傳》中這個詞彙出現極為頻繁;說它陌生,是因為有多少人理解其真正含義?
按照比較通行的解釋,篩酒有兩種含義:一是斟酒,二是溫酒。幾乎家家必備的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第二種含義時寫道:“1、使酒熱:把酒篩一篩再喝。2、斟(酒或茶)。”但筆者考諸史料並根據親身經曆,認為上兩意均不完全準確。
筆者在閱讀《水滸傳》時曾經對“篩酒”一詞百思不得其解。2004年年初,跟老婆回她廣東老家,當地家家有自己釀造米酒的風俗──用一個大缸,裏麵放一多半已經上鍋蒸過的米(稻米或糯米),將適量的酒曲均勻混合其中,在米的上表麵中央挖一個凹陷,把缸密封。若幹天之後,就會有米酒從挖好的凹陷中滲出。隨喝隨舀。這種米酒由於與醪糟混雜,舀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米粒和雜質,因此喝前一般需要用工具篩除。看到這點,我才恍然大悟。當然,這還隻是一種直觀的證據,是間接證據。
酒世界》雜誌第5期曾刊登樂於時先生《篩酒非斟酒》一文,其中考證,也證明筆者的親身經曆:“《紅樓夢大辭典》注釋‘篩酒指斟酒,亦即溫酒’。不準確的誤注,會誤導讀者。《***》影響《紅樓夢》已是共識。兩書皆有篩酒的描寫,《***》略繁:潘金蓮誘引武鬆,‘婦人又篩一杯,武鬆卻篩一杯遞與婦人,連篩了三四杯飲過。’《紅樓夢》從簡:‘薛蟠說著便要篩酒。’潘金蓮連連篩酒,給人以頻頻斟酒的錯覺。《***詞話·42》有個關鍵詞,篩酒用的是‘銅布甑兒’,濾酒器的甑兒,並未迷失。清抱陽生《甲申朝事小記》,記載崇禎‘禁禦秘聞’,禦膳用的即是‘甑底安箅’。‘銅布甑兒’是銅箅,還是又複以布箅?都是為了篩除酒渣。‘銅布甑兒’是當桌而篩,是即濾即飲的過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