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常遇春是個天生的先鋒材料,他善於使用騎兵進行突破,選擇進攻位置準確,能冷靜判斷戰場形勢,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武林高手,個人武藝也甚是了得,這一優點在後來起了極大的作用。

但他也有個致命的弱點,他嗜好殺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種——殺降。

古語有雲,殺降不祥,從道義上說,對方已經投降,再動手似乎就不那麼光彩,可他偏偏嗜好這個,這個嗜好也為朱元璋惹來了大禍。

第九章 決戰不可避免

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後,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徐壽輝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對手並不是那個虛有其表的徐壽輝,而是他背後那巨大陰影——陳友諒。

在這段時間裏,朱元璋做出的兩個決策使得他成為了最終的戰爭勝利者,第一個決策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天下人的注意,當其他農民起義領袖帝王思想膨脹,扯張虎皮做大旗,鍋裏沒幾兩米就敢開幾千人的飯時,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時間,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

另一個決策是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人中間拿誰開刀,當時大家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占據的江浙一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應該說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的戰略眼光。

在實際決策中,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的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眾口一辭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訴了人們,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數人一邊的。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誌驕,器小無遠見,誌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見識,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大戰的序幕

無論怎麼躲避,決戰這一天終究會到來,這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共識。

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陳友諒已經完全控製了天完國,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訓練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高,更要命的是,他的長處正是朱元璋的短處——水軍。

陳友諒占據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說,他占據了長江上遊,而朱元璋占據的應天是下遊,必須要仰首而戰,由於他們正好在一條水路上,水戰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戰爭方式。朱元璋一再避免決戰的原因也就在於此。

雖然朱元璋不懂物理,但他也知道拿漁船去和戰船決戰於水上,無異於自殺。

恰在此時,一件事情的發生使決戰提前爆發了。這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

至元十九年(1359年)11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陳友諒大為吃驚,準備安排部隊奪回,但事情泄漏,朱元璋有了準備,命令徐達與常遇春采用伏擊方式作戰,常遇春與徐達在九華山下設伏,打敗了陳友諒的軍隊,並俘獲了三千人。

此時,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對徐達說,我要殺掉這三千人,徐達堅決不同意,並表示要上報朱元璋,但他沒有想到常遇春膽子大到驚人的程度,竟敢不經過請示,連夜將三千人全部活埋了!

常遇春殺降是有目的的,他留下了幾個人沒有活埋,讓他們回去給陳友諒帶去了一句話: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敗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