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1、第 1 章 ...

城南新搬來一戶人家,人口不多,隻有一對母子。除了左右的鄰居之外,不會有人在意偌大的京城裏多了還是少了一戶人家。普通人過日子無非是過自己的安生日子,看別人的熱鬧,至於跟自己一樣的平民百姓,打打招呼磕磕牙才是應該做的。

“娘,今天的貨準備好了,我這就出門,你一個人在家別那麼操勞了,沒事的時候跟吳大嬸他們說說話,別總悶在屋子裏。”說話的是個年輕俊朗的小夥子,英挺的五官、健康的黑色皮膚,讓人看著就心生歡喜。

“東兒啊,我們剛到京城,路還不熟,你走街串巷的自己當心,不認識的地方多問問,天黑之前一定要回來,知道嗎?”已過花甲之年的婦人拉著兒子細細叮囑著,同樣的話不管聽母親說了多少遍,汪東城都還是微微弓腰低頭,耐心的聽完。

“娘,我知道的,你自己在家也別總吃剩飯,做點新鮮的,中午做碗三鮮麵吃也花不了幾個錢。”每天晚上回家都有熱湯熱飯,母親一個人在家卻不怎麼在意自己,汪東城也隻能變著法子勸,多說幾次說不定就能聽進去那麼一兩次了。

“娘知道,你快去吧。”幫兒子整整衣衫,汪老夫人幫兒子把貨擔抬到門前,看著兒子擔著貨出門,又細細叮囑著,“早些回來。”

呼吸著清晨清爽的空氣,燦爛的陽光灑在年輕人身上,帶著讓人讚歎的英氣。汪家在家鄉不算大富大貴,但也說得上小康,汪東城父母中年得來的獨子,在家也是沒怎麼吃過苦的。偏偏老天不開眼,汪東城十五六歲上家裏的頂梁柱就遭遇意外轟然倒塌。汪東城讀過幾年書,父親去世的那天鄉裏剛送來喜報中了秀才,那之後,為了養家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讀書的事便耽擱下來。鄉下地方小,能做的活計不多,孤兒寡母的也沒個依靠,而汪東城也不想一輩子就守著小小的一方地過日子,盤算了許久,終於下定決心揣上家裏不算多的家當,帶著母親來到京城。天子腳下的風情自不是鄉野小村能比擬的,但在這裏生活也愈發艱難。汪家母子現在住的房子是借住汪老夫人一個遠房親戚閑置的,既是閑置的房屋,想想也知道是怎樣的光景。在這京城,稍有些體麵的房子,誰會讓它閑置了去。

剛來京城不到一個月,汪東城不想像在家鄉一樣被束縛在一個地方早上出工晚上放工,所以請人做了副挑子,花了些本錢進貨,做起走街串巷的貨郎。要說這貨郎實在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行當,但從姑娘媳婦用的胭脂水粉,到大娘嬸子用的頂針線頭,或者是孩子玩的撥浪鼓,都能在那小小的挑子裏找到。偶爾也有哪家當家的看到了,要求他隔天帶些玉墜香囊過來,送給心上人或是自己娘子,都是過日子的點綴和情趣。

起初汪老夫人不同意汪東城做這沒前途的營生,在家鄉的時候,雖說日子不怎麼富裕,但總能過得下去,兒子說要來京城見見世麵,老人家想想也覺得應該,便找到親戚借了現在住的地方,母子二人收拾打掃過後倒也住著舒坦。本想著在京城哪怕日子苦點,孩子能長長見識也是好的,便也甘願。但不曾想這孩子竟然沒去找正緊營生,卻挑起貨擔做了貨郎,老人家不解又心疼,憋著兩天沒理會他。最後汪東城自己對母親解釋了,這麼做一方麵是走街串巷能見識的東西多,二來自己做小生意自由隨心些,這也是想從最簡單的做起,一點點賺了家底,日後開個自己的鋪子,讓母親在京城安享晚年。聽了兒子的解釋,汪老夫人倒也放下心來,自家兒子從小就是個有主意的,年輕的時候想做就讓他做去,便也不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