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西遊記》,補天奇石孕育而生,混世四猴之一靈明石猴。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後成為眾猴之王,群猴稱之為美猴王。後來拜菩提祖師為師學藝法號悟空。學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針)從東海龍宮搶得,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繡花針塞入耳朵,大到頂天立地,上伸可到三十三重天,下伸可以至十八層地獄;一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裏;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孫悟空第一次到天界時所封官職—弼馬溫。後因自感受騙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齊天大聖,迫使天庭承認該封號。後大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萬年金丹,打敗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五百年後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故又稱孫行者。經觀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還被觀世音菩薩賜有三根神奇的毫毛在脖子後麵,可化萬物,一路上降妖伏魔,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
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Sakyamuni)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參見彩圖插而第2頁)。早年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堵)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意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遊曆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見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裏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麵刻有公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為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掘。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訶耶。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時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座年推算。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年。斯裏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博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624年,卒於公元前544年,並源宋?讕藎??956~1957得舉行紀念釋迦牟尼尼涅盤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年代學者依南齊僧軹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大體上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用。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出家前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的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處長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並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舍棄王位,出家修行。出家後,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的利等五人伴隨他。釋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經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傳教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為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會、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為初轉法輪。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睺羅皈依了佛教。釋迦牟尼傳教的區域,訂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迦毗羅衛,南到王舍城,東到瞻波,西到賞彌(拘彌)。其直傳弟子的活動地區和影響所及,東至恒河流域下遊,南至高達維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義屍羅等地區。佛陀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和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須達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贈的祗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後者有竹林精舍,為釋迦牟尼對眾人說法布教的重要場所。跋耆、鴦伽、末羅、伽屍等國,他也曾居留說法。釋迦牟尼的傳教的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眾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準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僧伽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隻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波提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僧團在開始的時候並無嚴格的製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學說,不分種姓貴賤,均可加入。在僧團內部過著平等的生活。以後為了防止僧團的混雜,避免與世俗社會的法律秩序和其他倫理道德相齬,使僧團更好地開展活動,才製定了奴隸、負債者、殺人犯、盜賊(悔過的除外)、殘廢、病人以及年不滿20歲者不能加入僧團的具體的規定。起初,僧團以雲遊乞食為主,無固定的住處。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開始在僧眾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