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王安石的改革失敗,其中最重要一個原因就王安石用人也很大問題,就是那個除了小時候砸缸以外,再沒有做過一件好事的司馬光。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當時隻有七歲的司馬光在小夥伴掉到水缸裏的緊急關頭,不是去找大人相助,也不是急得哇哇直哭,而是機智冷靜地用石頭砸碎了水缸,水流了出來,小夥伴兒也就得救了。千百年來人們都是誇讚少年司馬光的早慧和勇氣,然而司馬光就一位十足敗類,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就是司馬光。
1071年,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和蘇軾是好友,兩人竭力反對。蘇軾反對是王安石做事的方式,而司馬光反對是因為他自己代表是已得利益集團而反對。王安石不得不采用更加極端方式趕走司馬光等一班重臣後,給朝廷裏補充了一批新鮮血液。他考核幹部的標準隻有一條:絕對支持變法。除了這一條,什麼人品啊、能力啊等標準都可以適當放寬。能好友逼成這樣子,可見司馬光做得有多麼過份。“烏台詩案”爆發後,蘇軾被逮捕,與他關係密切的朋友,如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甚至已經去世的歐陽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牽連。當時賦閑在家的王安石聽說此事後,也連夜派人進京上書勸說宋神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流放期間曾探訪王安石,兩個人攜手同遊鍾山時,儼然一對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他們詩酒唱和,談禪說佛,人生至樂,也不過如此罷。接下來王安石被罷相就是順理成章了。1076年,55歲的王安石最終徹底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另外一個人正在後台躍躍欲試;為了這一天,他已經等待得太久了。如你所知,他就是司馬光。
司馬光一上台,就宣布所有新法盡數廢除。當得知新法盡數廢除的消息,王安石悲憤不已,引發了背上的瘡毒,與世長辭。司馬光未曾料到的是,曾經忠實的同盟者,文學家蘇軾此刻卻站出來反對他的舉動。原來,蘇軾在顛沛流離的外放期間,親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處,從而發覺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的偏執與保守。
他在給友人滕達道信中說:“吾儕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回向之所執,益覺疏矣。”由此,蘇軾改變了對新法的偏頗認識。王安石逝世後沒多久,司馬光也去世了,在這之後,蘇軾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之下,依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說句心裏話,王安石一心還是想讓國家的強大,人民富足。目的和改革方向都是對的,不隻不過曆史條件不如***改革開放好。
,誌不同不相為友,王安石不但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小格局,連交友都那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