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癡
我叫戒癡,是南山寺的一名僧人。雖然我覺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南山的寺廟出不出名完全看我們念經念的好不好。但我們那時就是覺得這個名字不好,不夠響亮不夠威武,所以就給改了,改名叫嵩山少林寺。你看你看,一不高興把山的名字都改了,這個決心下的真是蠻大的。但我還是喜歡管我們這座山叫南山,管我們的小廟叫南山寺。
南山多好聽啊,首先一聽就知道這座山在中原的什麼位置,而且古人有一句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有意境多唯美啊!我書讀的少,讀了一點也都是金剛經般若經什麼的,知道的詩詞也就那麼幾句,所以我超喜歡上麵的這句,並且以身作則,堅決將這句詩理論聯係實際,貫徹到我的生活中。所以我在南山生活的那二十年,我都是懶懶散散的,頗有後晉人物的風骨。
我常常爬山爬到南山的山頂,對著一片山色低聲長吟:“我是南山一少僧,我是南山一少僧,我是南山一少僧……”誒~~~都怪我書讀得少,念來念去也就這一句,死乞白賴的想不出下一句像那個古人怎麼有意境的詩句來,所以……後來我的武功變得很好了,我還是經常在山頂上這麼低吟,其實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接下一句詩句,但我的哪些崇拜者們紛紛仔細的聆聽我的教誨,聽來聽去變成了“我是南山一根蔥”,遂成就古今,其風行的程度勝過陶淵明的名句,這就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的名字叫戒癡,其實準確的說應該是我的法號叫戒癡。我沒有名字,我生下來就在寺廟裏麵,所以我隻有法號沒有名字。據說師父當年很想給我取名叫“八戒”,他覺得我不僅應該戒癡,還應該都戒戒,但我師祖說要求太高可能會適得其反,要抓住重點突出中心,戒癡還是最重要的。結果呢——我師父悔不當初啊,雖然我戒癡戒的比較好,但還是六根不盡墮入紅塵,看來當初還是應該叫“八戒”。這件事師父一直記掛在心裏久久不能忘懷,隻要碰到他的好朋友唐玄奘就說這事,給他醍醐灌頂的出門立馬兒把自己的一個不聽話的徒弟改名叫了“八戒”,結果也出了名。沒辦法,凡是跟我相關的好像都比較容易出名,我其實真的沒有做什麼,真的沒什麼。
好了,現在介紹完我的出生地和姓名,我可以比較係統地介紹我自己了。我是一個棄兒,從一生下來就被拋棄在了南山寺又名少林寺上,我師父憐我孤苦遂收養在身邊。其實後來我知道我不是被拋棄在山上的而是另有隱情,我師父也認識我的父母,所以覺得我應該樣樣都戒,但我的師祖更認識我的父母,他覺得我應該首先戒癡——唉,有那麼出名的父母真是不好,連名字都沒選擇,當然這件事我在很後麵很後麵才知道的了,當時我還是以為自己是一個可憐的孤兒,所以我很感謝我的師父,他是我的再造父母,我敬他如父。
因為從小就出生在寺廟裏麵,所以我的知識真的是非常的有限,其具體表現在後來我行走江湖的時候經常被人耍。沒辦法,誰叫我隻能看一點經書而且我還不怎麼喜歡看經書呢?我沒有什麼善惡是非觀,因為看得書很有限所以隻有善的觀念,沒有惡作為參照物進行比較,所以我覺得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善的。後來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都說我很沒良心,做事情亂沒原則的。我覺得很委屈,就每每拿自己書讀得少做借口,氣的我的朋友都很能吐血……其實真的不是我的錯啦,你們吐著吐著就習慣了。
唉,又說的沒邊沒譜的了,都怪我從小認識唐玄奘,跟著學的很沒品。長話短說吧。我叫戒癡,從小在南山寺長大,沒什麼文化,沒什麼見識,沒見過什麼人。經讀得一般,武功更是很差,為人天真性格懶散,長得嘛——對不起我沒有什麼美醜觀,你能告訴我“色相本是臭皮囊”這句話裏麵到底是說長得好是對的還是長得不好是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