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文化發現於湖北,多為菱形紋,弘形紋與平行方格紋,它器物普遍打有底色,與瓷器中的磁州窯工藝理念類似,為了更好的突出繪畫效果,用底色彌補胎體上的缺陷。
我們在說玉器時說到的紅山文化,也有彩陶器物,多為黑與紫色料繪圖,多用線條組成圖案,在泥質紅陶上繪畫,所以我們一般看到這些器物,可以問一下賣的人,這東西是在哪收的,或是在哪發現的,大致就能定出它的類型。
彩陶的產量很大,因為它的原料很多,所以不是很貴重的收藏品,但是某些繪畫精美的器物,也是有十分巨大的經濟收藏價值。退一步講,每種早期陶器都是當地文明的一種象征,這種東西拿到你的手上,你馬上就能感覺到曆史五千年的那種份量,它們也許沒有經濟價值,但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值得人們收藏。
早期的紅陶在燒造時溫度隻有很低的幾百度,所以強度很低,但透水性很高,於是人們從先用新的原料,並改進了燒陶的方式,發明了窯爐。於是就產生的另外的陶器種類,黑陶和灰陶。像龍山文化,就有大量的黑陶,它因為先發現於山東龍山鎮而命名。在所有文化遺跡後期,都開始出現灰陶,它是因為燒造溫度超過了一千度,把早期夾生的胎完全燒結,所以讓整體發灰,是陶器的最終胎體結構。
但陶器終究是陶器,高透水性是它的特點,因為它的胎土是粘土。窯爐雖然能提供更高溫度,但是粘土在更高的溫度下會燒化坍陷,所有的陶胚都會報廢。於是人們就要尋找更能耐高溫的材料和方法來製作容器,於是人們發現了瓷土。瓷土在燒陶時人們就發現了,相同的溫度下,瓷土做成的器物比粘土更致密。在高溫窯爐的使用時,人們又發現,由於溫度過高,爐的表麵會出現一種像出汗一樣的結晶,而且這種現象產生的物質幾乎是不透水的,於是人們就研究這種物質的成份,進而發明了另一種重要的東西——釉。
高溫窯爐 釉 與瓷土的發現和使用,就為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瓷器應該感謝陶器
瓷器雖然很快就出現,但陶器並沒有因此退出曆史,而是和瓷器一起並存,在中國曆史上同時發展,一直到今天。
剛開始的瓷器並不是一次就成熟了,在瓷器到漢代以前,人們的最重要容量都還是陶器,畢竟優良的瓷土不是哪裏都有,但是粘土倒遍地都是,陶器原料的來源更豐富。瓷器在早期還是貴族使用的東西,一般人還是主要使用陶器,雖然那時的瓷器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根本我們就看不上,但那時已經很難得了,一般人還真的就用不上呢!
當人類社會進入國家管理時期時,陶器的燒造技術已經完全成熟,人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製作各可種陶器。因為很多容量要裝水的使用,所以人們就想辦法讓陶器盡量的不滲水。剛開始是提高溫度,完全把粘土容器燒結,就成了我們所說的印紋灰硬陶,它相對與紅陶來說是滲水低一些,但還不是完全的不透水。於是人們想到了發現的釉,但當時的釉料凝結溫度比粘土還高,於是人們就又想辦法降低釉的使用溫度,比方說加入低熔點的鉛,於是就作成了低溫釉,這樣一來,就徹底的解決了陶器的透水問題,更因為陶器的低成本,所以四千年時間幾乎都是中國人使用的最多的容器,直到陶瓷完全成熟,生活在社會低層的人們還是在使用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