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福克納、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和納撒尼爾·韋斯特等作家相交甚篤。他和福克納更是酒友,常聚談辯論;一次酒過三巡後,福克納不承認他的《聖殿》一書是一部如外界批評的那樣混飯吃粗製濫造的作品,哈米特感到福氏此言頗有針對他淨寫些通俗小說而加以譴貴的含意,乃發奮找出幾年前尚未完成的舊稿《瘦子》,徹底重寫修訂。據麗蓮·海爾曼說他“生活改變了,酒也不喝了,在他完成那部小說之前不許任何事幹擾他。我還從沒見過誰那樣埋頭工作過:真是字斟句酌,每頁打字稿紙都整潔得令人羨慕,他甚至在十天或兩周內足不出戶,生怕會在小說中遺漏了什麼。”【注】
《瘦子》一書先於1933年在《紅皮書》雜誌上連載縮寫本,1934年1月由克諾夫出版社出版,由於故事情節曲折,撲朔迷離,深受讀者歡迎,屢次再版,據統計至1950年已銷售精裝本1萬冊,簡裝本7萬冊,改編的連環漫畫冊30萬冊。【注】米高梅電影公司於該書出版半年後即購下電影拍攝權,當年便拍竣放映,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尼克和諾拉這對偵探夫婦由著名影星威廉·鮑威爾和麥爾娜·洛伊分飾,範·戴克執導,電影劇本由百老彙著名夫妻搭檔劇作家艾伯特·哈克特和弗朗西絲·古德裏奇【注】改編。該片上演後轟動一時,使這對機智勇敢、對話風趣的偵探夫婦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電影公司於1934年至1947年又續拍了五部以尼克和諾拉為主人公的電影,其中三部仍由哈米特提供故事、哈克特夫婦編劇。至今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影碟銷售店仍可見到那幾部電影的錄像帶擺在架上,不時有人租賃觀看。老一輩美國人更是沒有忘懷尼克和諾拉。
美國著名劇作家麗蓮·海爾曼原是作家阿瑟·科伯之妻,自1930年在好萊塢酒會上與哈米特相識後,兩人成為終身情侶。哈米特曾協助修改潤色她的《小狐狸》、《秋園》等劇本,並在1942年與她合作把她那部反法西斯的舞台劇本《守望萊茵河》改編成電影。海爾曼在她的回憶錄《一個不成熟的女人》中曾說哈米特告訴過她《瘦子》一書中的女主人公諾拉的原型就是她。海爾曼還說她訪問法國期間曾與紀德和馬爾羅晤談,兩位法國大作家均十分賞識哈米特的作品,紀德拿他與巴爾紮克相比,馬爾羅稱讚他在寫作技巧上有把德萊塞和海明威兩者的文風相連接起來的特點。【注】好萊塢1977年根據海爾曼的回憶錄《舊畫新貌》(1973)改編的電影《朱莉婭》中曾有哈米特的形象出現,由影星小傑遜·羅巴茲扮演,簡·方達飾演麗蓮·海爾曼。此片80年代初曾在我國放映過。
《瘦子》一書中插有一長段離題甚遠的美國曆史上一樁人吃人肉的軼事。有的評論家認為這是作者為增加篇幅而添加的敗筆,殊不知這正是哈米特以此來諷喻當時美國社會上爾虞我詐和弱肉強食的不良現象,可謂用心良苦,切中時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哈米特在1935年當選為美國電影藝術家委員會主席,這個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為反法西斯事業籌款,特別是為了支援西班牙反佛朗哥的內戰和中國英勇的抗日戰爭。【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米特於1942年參軍,被派駐在阿留申群島,在部隊中編輯《阿達克島報》,並經常給戰士講解戰爭局勢,據退伍軍人巴德·弗裏曼1982年接受《芝加哥論壇雜誌》編輯采訪時說:“哈米特是個超人。他每周給我講兩次有關中國的情況。我認為這真是太好了,就像進學校學習一樣。他知識淵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注】哈米特對中國的這番友情是值得我們感激並譯介他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