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本文由提供下載,更多好書請訪問http:// /

《遺囑》作者:約翰·格裏森姆

本文導讀

七十八歲的特羅伊·費倫是一個白手起家的超級富翁,其產業遍及全球。他生性風流,有三個妻子和六個子女。但到了遲暮之年,他病痛纏身,失去了對生命的興趣。

他不斷的更換遺囑,他的三個妻子和六個兒女像兀鷲一樣緊盯著他的最終遺囑,企圖瓜分他110億美元的巨額資產。

然而,費倫卻將他所有的遺產都給了一個叫雷切爾·萊恩的女人,但她究竟是誰?她在哪裏?在幹什麼?她會不會接收費倫的巨額遺產呢?

兩份遺囑與兩個世界

——評《遺囑》

王 諾

與格裏森姆以往的小說不同,《遺囑》用了幾乎一半的篇幅描寫主人公內特在巴西偏遠的原始生態保護區潘特納爾的曆險和見聞,將作者在《合夥人》裏就流露出的對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格裏森姆突破了自己過去的、讀者已經習慣了的法律小說模式,在繼續揭露美國律師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各行業的黑暗的同時,又展現了原始自然的力和美及其所喚醒的善良人性、所激發的對聖潔的苦苦追尋。看得出,作者希望並努力使他的暢銷小說蘊涵更多、更深的思想,他沒有滿足於已獲得的巨大成功,他試圖讓他的讀者在一場驚心動魄的閱讀體驗之後,掩卷沉思一些更具恒久意義的問題。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各引出一份遺囑——億萬富豪費倫的遺囑和女傳教士雷切爾的遺囑。這兩份遺囑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理想和人生追求,反映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恨的世界和愛的世界,物欲橫流的世界和心靈淨化的世界,冤冤相報的世界和寬容互諒的世界,陰謀欺詐的世界和誠實坦蕩的世界,墮落絕望的世界和自我拯救的世界。這兩份遺囑是整部小說的綱,是全書最有價值的意義符號,就像巴爾紮克筆下的“伏蓋公寓”和“鮑塞昂夫人府邸”一樣,它們象征著小說裏兩種根本不同的生活之間的對比、碰撞以及由此產生的意義釋放。

費倫這個私人財產全美排名第十的風流富翁,在風燭殘年之際“老得玩不動了”之時,終於厭倦了所有物質享受,意識到金錢是“痛苦的根源”。然而,他人之將死其心不善,心中充滿了對三個前妻和六個孩子的極端仇恨。他恨他們的不成器、墮落、貪婪、歹毒——他們像一群禿鷲圍在他身邊等待獵取他的110億美元的巨額遺產。令人想起19世紀的傑作《邦斯舅舅》和20世紀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品《暴風眼》。他並沒有意識到,前妻和子女們的墮落與他本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他這一生追求的隻是自己的財富和享受,沒有給他的妻兒任何人性的關愛。他和巴爾紮克筆下的高老頭一樣,以為隻要給錢就算盡到了為夫為父的義務,沒想到正是那些災難性的金錢饋贈害了他們,把他們變成揮霍無度、冷酷無情的惡魔。他策劃了一場以自殺為代價的、極其絕妙又極其惡毒的遺囑騙局,一舉剝奪了他們的繼承權,把所有財產給了他的一個無人知曉、遠在天邊的私生女雷切爾。可是他並不偏愛雷切爾,也未曾想過遺產由她一人繼承會有什麼樣的慈善作用,他“不在乎誰得到這筆錢”,他在乎的隻是“誰得不到這筆錢”。他的目的隻有一個:最徹底地懲罰他的三妻六子。他那從容、果斷、勇猛的自盡之跳,毫無美感,因為那個行動散發出來的是陰險、狡詐、仇恨、邪惡。他的妻兒固然可惡,固然不配接受巨額遺產,但這決不意味費倫及其遺囑有任何正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