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段(1 / 1)

還是照例來一段簡介吧:純情少女久阪優希,堅信如果登上靈峰之頂便能“被神清洗罪孽拯救自我”。她和另外兩個少年做了一件“大事”。三人把這件“大事”密藏心中,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17年以後他們在命運之手的安排下重逢。後來優希的弟弟追究優希閉口不談的“過去”,以及警方對優希身邊發生的殺人事件的偵察,打破了優希平靜的生活。然而,這隻不過是最後的審判的序曲而已。

優希當了護士,那兩個少年一個當了律師,一個當了刑警。圍繞著優希的悲慘事件接踵而至。先是家中失火,灰燼裏發現了優希的母親。優希懷疑是弟弟放的火,驚恐萬狀;弟弟從此失蹤。作為優希的精神支柱的長瀨笙一郎和有澤梁平,對優希的感情糾葛也是扯不斷,理還亂,互相猜疑,複雜紛紜。17年前的事件,被濃霧包裹著的深藏於靈峰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三個主人公小時候都遭受過家庭暴力,為此三人在兒童醫院相逢。恐怕從第一眼見到優希開始,笙一郎和梁平就愛上了她吧!如果不是優希的到來,他們兩人不會再對生活燃起希望;如果不是三個人一起策劃那件“大事”,兩個小男孩的出院恐怕隻會遙遙無期,甚至他們的整個人生隻會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優希就是那隻蝴蝶。實話實說,人的一生中能遇到幾隻那樣的蝴蝶?兩人對優希那種糾纏不已的感情來源,從這一點上足以窺管見豹。

17年後再度重逢,三人都有了穩定的職業,可是那件“大事”的影響卻絲毫沒有淡去。笙一郎和梁平都在為追求優希的“資格”而痛苦不已。而這個所謂的“資格”卻與那件“大事”緊緊地糾纏在一起,成為兩人心中無法抹去的陰影。小時候家庭暴力的影響早已深深地烙進了他們的靈魂中,長大成人隻是在受傷的心上包裹了一層又一層的外衣,心卻早就碎了。看見小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我想每個人都會憤慨,尤其是自己曾經遭受到同樣的虐待。家庭暴力不僅僅傷害了他們的身體,更是摧殘了他們的心靈,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做出報複社會的行為。小說的結局無疑是悲慘的,足以讓所有的人反思家庭暴力的危害。

我一向認為,文學的本質是人學,推理也不例外。這部小說在詭計設置上可說是不值一提,但是小說真正閃光的是對於犯罪心理的細膩描寫。犯罪是人性中惡到極致的體現,這部小說顯然是強化了動機而弱化了詭計。社會派小說的優勢就在於能夠用更廣闊的視角來描寫人性,更深刻地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正是文學存在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金時代的推理名作不可複製,也不必複製。經典在很大程度上隻是一個相對的指標,而不是一個絕對的指標。如果福爾摩斯的推理小說放在今天才出版,絕對成不了經典。所以,當前人的已經把該走的路走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後人就應該好好想想怎麼樣去開墾新的道路。犯罪的詭計要與時俱進,寫作的方式同樣要不斷更新,隻有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推陳出新,保持推理小說的活力。現代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各種類型的文學不斷交融,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主流文學在吸收推理小說中的詭計和懸疑,推理小說同樣引入了主流文學的寫作技巧和人文關懷。隻有向主流文學靠攏,推理小說才能登上文學的大雅之堂。社會派小說是推理小說中最接近主流文學的一個分支,而這部小說——《永遠是孩子》,個人認為在文學上的價值遠大於在推理層麵上的價值。當然,這不僅是一部優秀的社會派小說,同樣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limengxu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