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品書籍下載 請訪問 http://】

《24重人格》

著者/ [美]卡梅倫?韋斯特

譯者/ 李永平

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7-5327-2736-X/B?130

在愛與意誌的每一個行動中,

我們都同時既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又塑造著我們自己。

中文版序言

受出版社編輯的委托,我花了幾個晚上閱讀了全書(台灣譯本),深感一個心理學家(Cameron West 博士,本書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優美的文字和細致入微的描述為讀者展現他的心路曆程,揭示普通人或許不可思議或難以理解的一個多變、離奇、但又確實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現象——之難能可貴。同時也為本書的譯者(台灣精神科醫生李永平博士)的翻譯技巧稱好,一個精神科醫生倘若沒有紮實的雙語文學技巧和專業心理學的知識是很難高質量地完成該書的翻譯工作的。

眾所周知,人在不同的社會場合應該以不同的社會角色(或身份)出現,如在家中,可能是孩子的父母、配偶的伴侶;在單位工作,可能是領導或職員;在周末的外出購物或遊玩中,可能是顧客或遊客。就是說,在人的社會生活中,不同階段或不同場合我們都會有一定的角色轉換,但自我一般是相對恒定的。然而,多重人格者,他們則可能在同一場合或相對的一定時間範圍內以不同的角色出現,甚至改變自我(本書中所描述的所謂分身),這是一種病理心理現象,往往會給患者本人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因為是一種病理心理現象,並非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常常會忽視,甚至會誤診,使得這類患者更加痛苦並遭受社會的歧視。本書作者以自己的經曆,詳細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內心世界和其就醫診治經過,從患者角度揭示了他的臨床表現和導致問題存在的可能原因——童年期的性創傷經曆(亂倫或性虐待)。這是目前比較公認和接受的一種理論假設,即從弗洛伊德精神動力學理論解釋多重人格發生的機理。

關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精神動力學理論,在過去100多年裏對人類了解心理現象和揭示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所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國內早在20世紀的30年代便有其著作的翻譯介紹,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學術研究的發展,這類著作曾大量譯成中文。精神分析理論的基本框架或結構是將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人的意識領域分為意識(conscience)、前意識(pre-conscience)和潛意識(un-conscience);人的心理障礙或問題的產生是源於童年期的創傷經曆或性力(Libido),其治療的技術乃是應用躺椅、自由聯想和釋夢,向患者揭示其心理障礙的起因和聯係,使其領悟從而達到人格的重建,克服其問題。本書所展示的便是一個非常詳實的成功範例:患者成年期發病,通過長期雖斷斷續續(搬遷地方、更換治療醫師)但堅持不懈的治療,逐步使其認識到問題產生的症結——在其成年自我(卡姆)的記憶中早已忘卻的童年性虐待(與外婆、母親的亂倫),通過釋夢、解釋和工作修通(interpretation)讓其識別其不同分身的意義,以用與其童年期性虐待的關係,學會逐步麵對和適應,同時鼓勵和督促其成年自我不斷努力與學習,最終學業有成(心理學博、臨床心理學家)、家庭和睦與幸福(妻子的理解與支持、兒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