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世家》·愛情傳說·範蠡與西施(1)
唐人有兩首詩,與傳說中的西施有關係,一是皮日休的懷古:
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隻把西施賺得吳。
《館娃宮懷古》(唐.皮日休)
這首詩主要並沒有放在西施身上,倒是揶揄了越王勾踐一把,意思是你勾踐羞不羞呢,靠一個女人打敗吳國,你這越霸王的功勞簿上大半要算到西施頭上去。很好玩兒。
另一首是羅隱的,《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很明顯羅隱在為西施鳴不平,說吳國被越王勾踐大敗導致滅國,要怪那個美貌的女人,正是她憑著妖冶美豔迷惑了吳王夫差,最終使得吳王麻痹大意,中了越王的圈套。羅隱不同意,天下國家亡的多了,難道都是因為女人嗎?既然你們說吳國滅亡是西施釀的禍,那麼越國滅亡又該怪哪一個女人呢?曆史的賬不能算到女人的頭上去。無疑,羅隱是有見地的。
話說回來,西施是否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呢?
我們現在的觀念,曆史上有四大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她們的美;其中沉魚便是說的西施,西施若要照對溪水,魚兒見了都要不好意思的遠離,太美了,不能打擾她呀;另外三個分別是落雁之昭君,閉月之貂蟬,羞花之楊貴妃,總之就是無法表述窮盡她們的美。
這四大美麗的女子中,有兩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王昭君與楊貴妃。另外兩位,是不是確有其人是很難說的,其中貂蟬據說得益於三國演義這部的傳播,事實上隻是一個作者創作出來的人物,那麼關於西施,也有很多說法,沒有西施這個人,是杜撰的。無論真假與否,她們是永遠的在中國人的心中,幾乎成為一種美貌的符號,說其美便言貌似貂蟬,美如西施,存在不存在都不必去管了。
那麼關於西施,眾所周知且膾炙人口的說法,西施本是越國的一個住在河邊浣紗的女子,長得美好,後來越王勾踐將西施嫁到吳國去,這本是一樁政治陰謀,希望這個嫵媚的女子能迷惑吳王,使其喪失鬥誌,遠離賢能之人,另一方麵可以通告越國信息,實際上就是一個美豔的女間諜。後來都知道越王勾踐複仇成功,西施去哪兒了呢?賠拌奇男子範蠡泛舟五湖逍遙去了。這是比較通達的一個說法。
但是翻遍留存的史料,尤其是春秋時期,比如大家認可的《左傳》,《史記》,《國語》,乃至有關於吳越的史事,凡筆記的史料都未曾發現有西施此人。直到戰國時,才陸續出現了各種各樣關於西施的傳說,當然這些傳說也不盡相同,與範蠡去五湖者有之,為越王沉江者有之,與範蠡赴死者也有之,種種不一。
《越王勾踐世家》·愛情傳說·範蠡與西施(2)
種種關於西施的傳說,最美好的當然是陪奇男子範蠡笑傲江湖的那一個;既然是傳說,自然不能當做真實看。
墨子在議論人事的時候,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他說:吳起之裂,其事也;西施之沉,其美也。這是墨子的議論,他說,吳起這個人最後被殺死,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沒法安置他,隻好殺掉;西施所以被沉到江裏淹死,因為她太美了。
這裏墨子是為了說明盛名之下難以久居的道理。但是他並沒有提到西施參與了吳越之間的紛爭,隻是說有這麼一個美貌女子。那麼西施沉魚倒可以換一種理解了,並非遊魚見到這麼美好的女子,癡癡的不曉得遊水,沉到水底,似乎可以理解為被沉到水裏喂魚去了。這樣一來,我們都會為這位美女子歎息,如果這是事實違背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無限遐想,因而重新塑造一個故事出來,也可以理解。
在莊子的文章裏也提到了西施: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莊子·天運》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東施效顰”“西子捧心”的來曆,同樣莊子也沒有將西施與吳越紛爭聯係起來。戰國時期,諸子縱橫,各騁其說,議論中夾雜著大量的寓言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韓非子、莊子等等,更是善用譬喻,他們的文章中出現眾多的曆史人事,很難作為真實的史料來依憑。
那麼西施是怎麼出現在吳越之爭的呢?首先太史公的史記之《越王勾踐世家》《吳太伯世家》沒有提到西施這個人,以太史公的嚴謹態度,哪怕是一種傳說也會以“或”的表述來記上一筆,大概意思是很多人都這麼傳說,我自己也不敢確定,權且記下來待後人去考證,故“或之”。太史公那裏找不到西施的點滴資料,同時期或者靠後的“淮南子”“說苑”也不存在西施這個人。這樣看,我們差不多可以確定西施的的確確不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