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農家子弟(1 / 2)

夏日炎炎,田地裏的人正忙碌著收稻穀,南方氣候溫和,一年能種兩次水稻。

現在需要盡快收完第一季,播種第二季,夏天氣候無常,很可能突然間暴雨天就來了,所以這個時間段的農民都很趕。

田埂上,一名五六歲的少年沉默的端坐著,臉上露出與同齡人不相符的沉穩。

他叫徐長寧,並不屬於這個時代,因為一次意外事故來到了這裏。

這個時空根本不是他所熟悉的,因為在曆史上根本沒有這個朝代。

經過他暗中的摸索了解,從長輩們的談話中得知,這個朝代叫陳朝,並不是南北朝時期的陳朝,這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而且這個朝代似乎已經有科舉製度了,並且很成熟,至於說徐長寧為什麼知道這些,因為村子裏有學堂,還出了一個舉人。

他們這裏按地理位置來說處於南方,在長江北岸,屬於淮南府易安縣,這裏土地肥沃,物產豐沛,因為靠近淮河,水災憑發,不過生活還算安穩。

徐長寧所在的村子名叫七裏村,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裏距離邑水鎮有七裏。

古代因為生產力底下,土地利用率較低,為了提高收成就需要大量的田地,而且為了方便管理,還有交通等因素,人口都是大量群居,基本上一個村都在一起。

七裏村地理位置十分不錯,是周邊有名的富裕村,村子處於平原上,背靠山丘,前方是邑水,充足的水資源灌溉了大批良田。

七裏村共居住了約一百百戶人家,大約八百人左右,現在是和平時期,這裏的生活又很安穩,因此人就慢慢多了。

人口最多的是李姓,李家長輩中有一個舉人,目前正在外麵做官,因此李氏最為強勢。

現如今的村長都是李家的人,而且村中的學堂也是李家人開的,主要就是為了培養李家後輩,村中的小孩也可以去讀書,隻需要支付一些費用就可以了。

徐姓在村子裏人數也不少,差不多有二十戶一百五十人左右,還有一個王姓,人數和徐姓差不多。

“小石頭,這裏風大,趕緊回家裏。”一名年約十五六歲的女子在田裏幹著活,朝著坐在田埂上的徐長寧說道。

少女或許是因為常年幹農活的緣故,皮膚有些黑而且粗糙,不過她五官端正,長得還算不錯,而且眉目柔順,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溫和老實的人。

“阿姐,我沒事。”徐長寧聽了她的話立刻回答,朝著徐知春擺出一個笑臉。

同時心裏對她十分的同情,十五歲本該是一個女孩最好的年歲,就算是在這個時代,因為十五歲已經要相看人家了,女子基本不會下地幹活。

可惜他們這個家有些特殊,徐長寧的父親徐平山有四個孩子,三女一子,徐長寧就是那個唯一的兒子,也是最小的孩子。

因為第三代孩子太多,為了整個大家庭考慮,徐長寧的爺爺徐老爹便早早分了家。

徐知春這個長姐就需要承擔起一些家庭重任,徐老爹有五個孩子,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徐平山是老二。

徐家家庭條件還算不錯,每家分家之後都有十畝土地,陳朝如今強盛,稅收不算離譜,而且他們的土地也是自己的,隻需要向國家繳納稅務。

如今陳朝的稅收有三種,地賦、口賦(人頭稅)、徭役。

地賦是三十稅一,也就是土地收成的三十分之一,這個收成是按良田、薄田、荒田三種來區分,無論收成好壞都不會變。

稻米良田按畝產三百斤來算,薄田為一百五十斤,荒田為八十斤,荒田基本都是自己開荒的田地,國家鼓勵農桑,開荒出來的田地前三年免稅。

口稅(人頭稅)一丁一百文,十八至五十的壯勞力算一丁,女子和未成年的孩子半丁。

徭役是朝廷免費征收壯勞力,南方的徭役主要就是修煉河堤,疏通河道,修官道等,每戶每年需要出一丁,服役二十天。

……

分家之後,老人跟著老大生活,徐家大伯有兩子兩女,長子都已經十八歲了,已經準備說親了。

徐長寧對於自己家庭目前的狀況還算滿意,至少能夠吃飽飯不至於餓肚子,而且這個時代社會環境相對安穩,這才是最值得慶幸的。

不過他現在需要想一想自己的出路,種地肯定是不行的,自己是個早產兒,身體弱,而且他也不願意一輩子苦哈哈的種地,累死累活麵前溫飽。

經商也不行,古代商人地位太低,毫無安全感,最好的出路還是讀書,讀書人地位高,如果能夠考上功名會有很多的好處,比如田地免稅,免徭役,能做官,自己和親人的地位都會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