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病,然後按母子相生關係反過來傳給母藏。例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心為子。逆相生的傳變有兩類:一類“子病犯母”,即子實引起的母實病症;一類是“子盜母氣”,即子虛引起的母虛病症。
2、相克關係的傳變。
五藏相克的次序為: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在五行中,相克中間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相乘”,二是“相侮”,五藏疾病按相克來推算的話,也有這兩種情況,即順著或逆著相克關係在傳變。
相乘就是相克太過引起的疾病,它順著相克次序傳變。以肝和脾的關係為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有兩種情況可以導致肝脾相乘,一是肝氣太旺,比正常的脾氣高出許多,於是就出現了相克“太過”現象;一是肝氣並不旺(與正常相比),但由於脾太虛,肝氣趁機大損脾髒。
相侮就是所謂的反克,指疾病逆著相克次序傳變。以肺和肝為例,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但如果肝氣太過,或者肺氣太虛,都會引起反克,即肺克肝,臨床上稱為“木侮金”,或“木火刑金”。
相乘或相侮,都是相克的異常表現,《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介紹了相乘、相侮形成的原因。但五藏相生相克僅僅是大原則,不能死搬硬套,中醫在這個大原則下,更講究辯證治療。
中醫不但用五行學來闡釋五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用五行解釋疾病並指導治療。
由於五髒病變可以相互傳變,故臨床上又可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關係來推斷病情的變化,如脾虛病人麵上應該顯出黃色,一旦顯現出青色,或者脈象兼洪,提示此病可能轉向肝,木來乘土;心髒病人應該呈現赤色,一旦麵色偏黑,那就可能病已經轉到了腎上,此為水來乘火之象。
因此中醫的治療並非機械地頭痛醫頭,而是考慮到整個五藏的變化,肝病患者要考慮到心脾肺,而不是一味地治肝。這種方法還可以防止疾病的傳變,故《難經?七十七難》曰:“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
中醫裏有許多治療方法,都是從陰陽五行中演化出來的: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中醫在治療虛症時,常用補其母的方法,例如,肺氣如果虛弱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直接治療肺,而應該先補脾,因為脾為肺之母,脾土可生肺金。在治療實症的時候,又常常使用瀉其子的方法,例如,在治療肝火旺盛時,常常清泄心火,因為心為肝之子,子病犯母,導致肝火過旺。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以製約肝陽上亢的方法,適用於腎陰不足,水不生木,以致肝陰不足,陰不製陽,引起肝陽上亢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