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心照不宣(三)(1 / 2)

“子明,病可好些了?”

“見過陳大人。”

“陳大人來了。”

……

陳子明在朝中的人緣本就不錯,加之又是“帶病”前來參與議事,諸般臣工們自是少不得要好生噓寒問暖上一番,即便是早已跟陳子明鬧翻了臉的長孫無忌等人,這當口上,也不得不虛情假意上一番,反倒將本應是主角的李恪都給冷落了去。

“有勞諸公探問了,陳某感激不盡。”

宦海暢遊多年,陳子明對這麼些虛與委蛇的場合,自是早就熟稔已極,哪怕為掩飾故,來前特意用了些藥,麵色顯得頗為的蒼白,可客套回禮起來,也自絲毫不亂,可謂是從容得很,宰輔之儀儼然。

“皇上駕到!”

一派鬧騰間,後殿處突然響起了一聲尖細的喝道,旋即便見數名宮女宦官簇擁著麵色陰冷的太宗從後殿轉了出來,而落在最後的還有越王李泰以及房、來二人。

“臣等叩見陛下!”

一見太宗已到,諸般臣工們自是顧不得再與陳子明寒暄,趕忙按著品階高下,飛快地排好了隊,齊齊大禮參拜不迭。

“免了。”

太宗的心情顯然是相當之不好,叫起的聲音也自冰冷得緊。

“謝陛下隆恩。”

江州糧庫被焚一事尚未傳開,諸般臣工們大多都還不知內情,這一聽太宗叫起的聲音有些不對味,自不免都為之心弦一緊,心中犯嘀咕者當真不在少數,但卻無人敢在禮數上有絲毫的閃失,謝恩一畢,便即按文武分列在了大殿的兩旁。

“子明?”

太宗照著慣例,環視了下諸般臣工,剛準備開口言事,突然間發現告病在家的陳子明赫然站在了文臣隊伍的第三位,不由地便是一愣,詫異之餘,竟至脫口點出了陳子明的名來。

“微臣在。”

盡管太宗的點名其實是下意識之舉,可陳子明卻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緊著便從旁閃了出來,恭謹萬分地應了諾。

“愛卿不必多禮,身體可是好些了?”

太宗仔細地看了陳子明一番,見陳子明的臉色依舊顯得頗為蒼白,足可見病依舊未曾痊愈,心中的憐惜之情自不免便大起了,問話的聲音自也就格外的和煦了起來。

“回陛下的話,微臣已大體無礙,驚聞江州有變,微臣心實惶恐,特來向陛下請罪。”

聽得太宗見問,陳子明臉上立馬浮出了幾絲愧色,緊著便告罪了一番。

“愛卿不必如此,此事與卿無關,朕非昏君,豈能罪卿哉。”

太宗顯然很是滿意陳子明這等恭謙之作風,大度地一揮手,便已是溫言細語地安撫了陳子明一句道。

“謝陛下寬宏之恩,微臣,微臣……”

太宗這等寬慰的話語一出,身為大臣,自是須得感激涕零地表現上一番,此乃題中應有之意,以陳子明的演技來說,自是不會有甚差池可言。

“子明既來了,且就一並議議也好,趙如海,宣!“

太宗到底是心有牽掛,自是不願在噓寒問暖上浪費時間,這便一擺手,示意陳子明先站回原位,而後聲線陡然便是一寒,煞氣十足地便斷喝了一嗓子。

“奴婢遵旨!”

這一聽太宗下了令,侍候在前墀上的趙如海自是不敢有絲毫的遷延,趕忙從旁閃出,恭謹萬分地應了諾,而後一抖手,從寬大的衣袖裏取出了份折子,攤將開來,略一清嗓子,朗聲宣道:“臣,江州刺史柳琮有一事奏請天聽:貞觀二十年七月初四子時一刻,潯陽糧倉大火突燃……”

“諸位愛卿既已知曉是怎麼回事了,那就都議議看罷。”

盡管折子上所載之事太宗早已熟記在心,可再一次聽到這等糧倉被焚毀噩耗,太宗的臉色還是不免就此陰沉了下來,話語雖尚算平和,可內裏卻滿是掩飾不住的煞氣,足可見心中的怒意有多濃烈。

聽完了江州刺史柳琮的奏本之後,滿朝文武當即便全都愣住了,沒旁的,誰都知曉太宗急欲東征,南糧北調又是戰事籌備中的關鍵之所在,而今,糧庫被焚,預定之屯糧計劃明顯要大受影響,在這等情形下,太宗豈有不震怒之理,誰在此際冒出頭來,明顯有著要挨板子之風險,明哲保身為上之下,保持沉默就成了諸般臣工們的共同選擇,於是乎,偌大的殿堂也就此陷入了詭異的死寂之中。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潯陽糧庫失火一事蹊蹺重重,斷非無因,當得徹查到底,以正朝綱,兒臣不才,願自請為之,還請父皇恩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