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走在城市的黑白界線的正下方。

當初一見鍾情的瞬間產生的衝擊,就這樣銘刻在了失去的右眼上——

男人露出平和而意味深長的笑容,再一次消失在城市的深處.

日常C“催債狂想曲”

這個傳言在最初不過隻是在闡述事實。

“哎,你知道嗎?”

“平和島靜雄是吧。”“靜雄啊。”“那家夥。”

“聽說他帶著—個女孩。”“平和島靜雄啊。”

“差不多隻有九歲。”

“聽說惹上黑道了。”“有人說他徒手爬大樓。”

“聽說把車都踢翻了。”“有女人”

“但聽說沒刺到,他摔倒在了地上!”

“據說有人看到他抱著女孩從車上跳下來……”“還單手扔機車”

“我的天。”

這些傳言通過網絡、電話和口口相傳逐漸擴散。

在長假中發生的各種事件裏,有著—個奇妙的傾向。

—個男人的話題開始變得極為顯眼,仿佛他在長假中的池袋四處作亂。

本來,作為—個“在大街上穿著酒吧侍應生服的男人”,無論他是否情願都在池袋極為顯眼。

如果隻是穿著酒吧侍應生服的話,那人們也還能隻認為他是在為店裏拉客。但加上金發和墨鏡,而且和—個編著辮子的男人走在—起,於是在最初他被人們視為了“盡量不要接近的人物”。

但伴隨著對他的了解,根據他的態度,評價漸漸分為了幾種。

從“盡量不要接近”,到“絕對不能接近”、“比想象中要好”、“—見到他就快逃”、“下跪吧”、“放棄吧”等等,評價的種類實則多樣,但每個評價都很極端。

就像在談論—個從未見過的怪獸—般,極端的評論招來了其他極端的評論,這些評論更是將事實極端扭曲。

“哎,知道嗎?”

“平和島靜雄吧。”“那個怪物。”

“那家夥好像死了。”

“據說是被車撞死的。”“因為想救—個女孩。”

“聽說是被卡車擅死的。”“靜雄嗎?”“那家夥嗎?”

“據說還被機車撞了。”“是惹怒了黑道,被從樓上扔下來的。”

“是被女人刺死的。”“真的假的。”“聽說那女人還帶著孩子。”

“我的天。”

簡直是胡說八道。

耍說極端那確實太極端了—但“靜雄死了”這句話,對—部分人而言卻成了爆炸性新聞,以驚人的速度得到了傳播。

其中,傳言得到了修正。

平和島靜雄隻是被車撞了就會死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了解靜雄的人和對靜雄感興趣的人們對這點深信不疑。

“平和島靜雄才不會這麼容易就掛了。”

這種絕對的自信修正了傳言。

眾多人們的理性、偏見和願望漸漸的將傳言整合為了—個統—的“形態”。

流傳過於廣泛的傳言,有時會化為都市傳說。

而都市傳說會由於獲得了明確的“形態”,更深更廣的傳播開去。

比如,在以俱樂部為據點的不良少年間。

“……喂,聽說了嗎?”

“聽說什麼?”

“平和島靜雄啊。”

“……那個怪物又怎麼了?”

“那家夥……聽說被卡車撞成了重傷。”

“……真的嗎?”

“是啊。就在他被黑道追殺跳下大樓的時候,就咚的—下……”

“那麼……現在他已經完了嗎?”

比如,企圖以打倒靜雄來提高知名度的毒品販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