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04-1-27 3:40:00 本章字數:793)
《驅魔行》是部涉及靈異的小說,如果要談論那些帶著神秘色彩的事件,先不妨了解一下陰陽。
陰陽最初的意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如從字形上分析,陰陽二字均有“阝”既阜,阜為山為崗、為高地,所謂陰陽,無非是山的兩麵,一麵為明,一麵為暗,以阜為坐標區分,或許風水之說由此而起也未可知道。由此引申出“陰”是指山之北,河之南;“陽”是指山之南,河之北。意思是指高山的北麵,河水的南麵都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稱之為陰,反之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就是陽。
古代的思想家看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麵,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又相互消長的勢力。西周末年伯陽父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把地震的原因和規律總結成陰陽的形式;《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指的是陰陽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上有“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
可見陰陽之說自古有之、源遠流長,古籍史典載有關於陰陽的論述,即使說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陰陽消長有盛有衰的曆史也不過分。
陰陽學說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和發展,全在於陰陽二氣的運動。《易傳》作者進一步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學說,認為陰陽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例如黑洞是恒星塌縮以後產生的強重力場,除重力本身以外連光線都不能逃脫它的吞噬,而恒星的壽命終結時會劇烈膨脹釋放強大的能量,這就很有趣的證明宇宙中是存在陰陽並是互相轉化的。故《周易乾鑿度》指出:“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萬物萬象便可歸之為二字,陰陽。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是一切事物的始終,陰陽的平衡和諧是天地萬物保持自身生存發展的條件,《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說明陰陽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驅魔行》稟承陰陽的玄理,力圖展現一幅血雨腥風的妖魔畫卷。
作品相關 前言
(更新時間:2004-1-28 3:30:00 本章字數:903)
自古以來就一直有關於鬼神的傳說,史書文獻,野史雜記,地方誌甚至家譜都有各色記載。比如《左傳·宣公四年》就有:“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列子·黃帝》:“有一人從石壁出,隨煙燼上下,眾謂鬼物。”寥寥幾筆將鬼描畫得活靈活現,何等之駭人。
而無神論者對於鬼神的解釋是遠古先民礙於科學文明的落後無法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便憑空捏造出各種神鬼。其實,有很多的超自然現象至今仍無法用科學道理來解釋,如果動不動就用天氣磁場變化來蒙混過關,那不足以讓人信服,連古代遺傳下來的人體經絡的秘密都未曾揭開,逞論神鬼?無論有沒有鬼神,事實上早已形成一種文化,沉澱在曆史風物中。如杜甫《玉華宮》詩:“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楚辭·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鬼一詞的運用也很廣泛,比如小氣鬼,妻子嗔罵丈夫用的死鬼,此外還有酒鬼、賭鬼,形容製作精巧的鬼斧神工等等。
繁此種種舉不勝舉,看飛簷鬥拱上的神獸,觀浩浩蕩蕩千古奔流,那些流傳至今的動人駭人的傳說讓後人魂縈夢繞,於是,我動了個念頭,寫出人鬼愛恨情仇。
有很多時候你不能一眼分辨出事物的好壞。
茶生於山間,霧熏露潤,曆經風雨方得采摘烘焙,澆注開水,幸得一杯茶,茶色黃亮溢香,適宜靜坐淺嚐,否則你難於領略到茶的濃鬱馥香,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