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本文由 http:// 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第一卷:援朝

良玉援朝

作者有話要說: 明神宗 萬曆年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國‘太政大臣’後自稱太閣的‘平秀吉’(豐臣秀吉明史中翻譯成平秀吉)。意圖侵略我大明王朝,欲與朝鮮借道,朝鮮王當即否決,‘豐臣秀吉’惱羞成怒出兵入侵朝鮮,日軍攻勢可謂:勢如破竹,朝鮮軍不敵,節節敗退,二十多日後王京漢城淪陷,朝鮮王李昖逃到臨大明邊界的義州城,同時派使臣出使明朝,請求援助,萬曆皇帝在眾臣百般阻撓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派兵援朝平倭。展開了曆時7年的‘萬曆朝鮮之役’。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初,明朝政府以李如鬆為東征都督,以宋應昌為經略,增兵4萬,經過三個月的激戰,用中華兒女的血肉之軀鑄造出不朽的神話,是年三月,在中朝聯軍的合力打擊下,日軍被迫放棄王京漢城,退據釜山,朝鮮國土幾乎全部光複。

‘豐臣秀吉’不甘心失敗,假意議和,以誘使明朝政府撤兵。這時,明朝內部以兵部尚書石星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風,遂與日本和談罷兵。和談從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九月起,拖延了3年。日本提出的無理要求,被朝鮮和明朝方麵拒絕,議和最後破裂。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夏, 豐臣秀吉又派軍從水陸兩路進犯,占領海軍要塞和南部各地我們的故事也就此展開了……。。

曾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對於戰爭的勝、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未別人知曉……。

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冬月,一支浩浩蕩蕩的軍隊惹的順天府通往山海關的官道上塵土飛揚,趕路百姓見狀無不躲閃避讓。

隊首一騎紅襖武官手中高舉玄色大旗,遊龍戲鳳之間一鬥大‘玉’字在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鮮紅。

執旗武官後麵跟著位騎銀駒的少年。但見那少年麵無表情,清秀的臉龐有如刀削般淩厲,發髻高紮,留一尾黑發飄蕩在身後。身著大紅色交領齊膝戰袍,腰襻玉革帶,玉帶上係著把紫檀木鞘唐刀,腳蹬皂紋靴,馬鞍橋得勝鉤上掛著把白杆亮銀槍,少年若有所思般深邃的目光直視遠方。

一騎黑馬來到少年身旁,來人亦是員武將,暗紅色戰袍披掛在身,銀盔,見到少年後緊抱雙拳深施一禮。 “殿下。”

少年被來人打斷了思路,握著韁繩的手微微一抖,收回思緒慢慢轉回頭。“鄧將軍,本宮即已出征,在外便無需多禮。”

“是,殿下。”來者低下頭,拂了拂馬鬃。放慢馬兒的速度跟在少年身後。“稟殿下,微臣剛剛巡視完,行軍隊伍一切正常。”

少年聽罷點點頭,沒有作聲,繼續往前走,行之片刻。

“殿下,路途勞頓,您不妨到馬車裏稍事休息,有微臣在您大可放心。”鄧昌興看著眼前這位,一路上飽受寒風侵蝕金枝玉葉的背影,不禁感歎,素日在宮中錦衣美食,慵懶成性的皇親國戚,何苦在此自討苦吃。要知道她可是當今聖上的掌上明珠壽寧公主殿下。

少年擺擺手,示意自己不去,繼而放慢了馬兒的速度。“監軍可好?”

“恩……,還算適應,此時正在馬車內小憩。” 鄧昌興見好意被駁,便不再行相勸,繼續尾隨其後,邊行邊想:倘若當初由天津衛出發,走水路直達‘漢城’,可節省些時間,早日給‘李舜臣’將軍解圍。何苦走陸路,飽受古道寒風,想到這兒不由得歎了口氣。於是咬緊牙關壯著膽子跟進,拱手施禮:“殿下,年少英才,心係大明江山社稷真乃我朝之幸,蒼生之幸,微臣自是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