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衝喜(1 / 2)

公元740年,京都長安。

雖然已經是深秋,但是早上的陽光起得很早,很明亮的照在恢弘的宮殿和寬闊的馬路上,皇城大門口的朱雀大街,車水馬龍,一派繁榮和興盛的景象。

“涼皮,涼皮唻——”

“肉夾饃,肉夾饃。”

“羊肉泡,羊肉泡唻——”

小販吆喝的聲音此起彼伏,帶著濃重的秦地口音。穿過寬一百五十步開外的朱雀大街,踩著被秋風不時掠起的金黃的銀杏葉,一路向南,就是南北通衢的長安大街,沿著長安街向南,依次排列著東西走向的三條街,最北邊的是書院街,中間的是五味街,靠南邊的是麗人街。過了麗人街,走不多遠,就出了南門,南門外,就是龐大的郭城。

卻說這五味街也有五十步的寬度,大唐盛世用寬闊的街道和敞亮的屋宇宣示自己的強大和莊嚴,皇家居住的大明宮比後來北京的故宮,大了四倍還多,朱雀大街寬度超過一百五十步,是世界上最寬的大街。

五味街算起來也是雙向十二車道以上的一條大街,但是顯眼的不是他街道的寬度,而是‘五味’兩個字。五味街兩邊的店鋪,以賣筆墨紙硯為主,夾雜著字畫裱糊,測字算命,典當寄賣,文物古玩等等的一些鋪麵,最近幾年,裏麵又出現了兩三家票號。

好在,銅臭的味道沒有掩住五味街濃重的紙墨清香,這裏就成了文人墨客必須時常造訪的所在,文房四寶是他們養家糊口,揚名立萬的必備。當然更多的是附庸風雅的一類人,遊蕩在五味街,沾染一點文人的風雅之氣,好在隨後的風花雪月場所去吹捧和賣弄。

五味街靠西麵有一家名字叫“墨梅齋”的文房四寶店,門臉寬敞,古色古香。這是一家前麵是店,後麵是家的傳統老店。

“墨梅齋”三個大字的左下角,落款是‘褚遂良’三個小字,同時門框上還有一副對聯:“筆架山高虹氣現,硯池水滿墨花香”,落款題名是‘王勃’,兩位初唐名家的字跡入木三分,可見墨梅齋當年的風光。

墨梅齋曆經三代人都很繁盛,但是到了現任齋主李鶴軒手裏,卻把把一份祖業經營的破敗凋零,把一個李家經營的更是慘不忍睹,門外的生意是江河日下,門可羅雀,也是怪了,一牆之隔的店麵都是人滿為患,但是自己家就是沒有人進門。李鶴軒最常見的動作就是坐在店裏,看著滿架子的筆墨紙硯歎氣。

“祖老弟呀,你看看,我把好端端的一份祖業給毀了,你說這是為什麼呀?”李鶴軒老淚縱橫的對賬房祖詠說道。

祖詠比李鶴軒略小一些,不過四十左右,看到李鶴軒喪氣,也是無助的看著門外陰沉沉的天,勸說道:“老爺,忍一忍,過了這一陣,也許就好了,生意和人生都是一樣樣的,難免有低穀的時候呀!”

“但是,墨梅齋的低穀也太長了,這不是開元盛世嗎?我怎麼覺著,自從開元以來,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李鶴軒歎道。

祖詠向門外看了一圈,急忙製止的說道:“老爺,千萬不敢說這樣的話,這可不是你我該說的,被好事者聽了去,那可是天大的災禍呀?”

“活著累,不如死了好,不如死了好呀。”李鶴軒的頭都低到了褲襠裏去了。

這就是墨梅齋的日常對白。

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李鶴軒後麵的家,李鶴軒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李梅竹,二十歲了,天生是個弱智,十八歲上娶回了一房媳婦,但是媳婦也是整天以淚洗麵,鬱鬱寡歡,李梅竹對男女之事,一直沒能開竅,至今也沒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