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生涯》 作者:不能發芽的種子(完結)

主角:姚辰,李明宇

世界上還不存在小小辰和小小宇的時候,未來的姚媽媽和李媽媽就是好姐妹了。

1988年的春末,兩位準媽媽躺在同一間病房裏互相打趣。

李媽媽說,要是生個一男一女,我們就幹脆結個親吧。

姚媽媽點頭,好啊好啊,要都是男孩兒都是女孩兒的,那就是親兄弟親姊妹。

1988年5月25日淩晨,李媽媽被推進產房,幾個小時後,小小宇(男)出世了。

1988年5月31日深夜,姚媽媽進產房,到第二天淩晨,小小辰(男)誕生了。

小小辰的大名是姚辰,小小宇的大名是李明宇。兩個小鬼住在一個樓道裏,不是對門,是上下正對。

那個時候,兩家的媽媽都是小鎮子醫院裏的護士。鎮子小,醫生護士少,可病人不少。兩位剛休完短暫產假的媽媽每天忙得天昏地暗,連給孩子喂奶都是看誰有空,就先給倆小鬼唑幾口--那不是個富裕的年代,尤其是在一個偏僻的小鎮子裏,沒有奶粉可喝的小鬼們是否曾經因為對方搶了自己的食物而彼此怨恨已經不可知了,反正從記事起兩個小鬼就成天互看不順眼。

插個花來說說小鎮。小鎮本來成不了小鎮的,往前推不了幾十年那片地就是片除了鹽蒿什麼也長不出的鹽堿地。後來地方政府大筆一揮把這塊地劃成了勞改農場,幹部犯人的來了不少--那時的犯人都還都是勞動改造的,小鎮的建設、土地的開墾一多半都是那些勞改犯的功績。小鎮其實有個名字叫"仙鶴鎮"的,早幾年鎮子中心還安了兩隻仙鶴的雕塑,可鎮子外麵的人提到鎮子,都是叫"XX農場",時間久了,仙鶴鎮也就沒人叫了。--呃,扯遠了。

再回到兩個小鬼這兒來。小鬼們最初的童年是在醫院度過的。上麵說了,農場(小鎮)的曆史不久,農場的醫院曆史就更加不長:姚媽媽和李媽媽那批第二代的護士,幾乎可以算是元老級的了。醫院裏設了托兒所,幫著醫院裏的護士大夫帶孩子。兩個小鬼也光榮在列。很多年後當年的托兒所所長許奶奶眯著眼睛回憶時,深情地說:"那兩個小孩,皮的呦......每天都是一個拿拖把一個拿掃把,對打!還拉著所有的小孩一起打......"

姚爸爸那時候還在農場的工程大隊當兵,沒空收拾小小辰;李爸爸是文職,注重思想教育,小小宇就也沒被怎麼樣。於是兩個小鬼便從托兒所一路打進幼兒園。

幼兒園的第一個學年無疑是黑暗的:倒不是小鬼們怎麼樣了,是那幼兒園......

全農場的適齡兒童們分了兩個班坐在兩間昏暗的教室,沒什麼玩具,教學器材也簡陋的讓人不忍提起,老師操著一口翹舌音等於平舌音前鼻音等於後鼻音的普通話教著"是(四)是是(四),十是十......"。大概是看不爽小小宇同學認真學習的樣子,小小辰正常在課堂上做的一件事是:突然站起來,然後扯著嗓子對其他同學發號施令:"轉!"然後就帶頭自轉。其他同學不知道是反應不過,還是小小辰的號召力果然強大(辰語:廢話,當然是我號召力強啊~),居然往往也就跟著轉起來,搞得老師哭笑不得。

在小鬼們在通往幼兒園的泥濘小路上摔了無數跟頭後,場領導看不下去了(場領導家孩子也是這一屆的),終於,幼兒園搬遷了。

新幼兒園對於剛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孩子們來說,那就是到了社會主義小康階段了:有秋千有蹺蹺板有毽子有跳繩有雪花玩具--雖然量少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