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前,使用的大多是藤甲和銅甲,近戰沒用,主要用來抵擋流矢,而能陪葬皇陵且泥土製造的士兵,現在不用考慮金屬不夠用的問題了,全部是銅甲精銳。
現場有實物,可以看到鎧甲是一片片甲片用布條連在一起的,相鄰甲片有疊在一起的空用鉚釘固定著,非常的牢固。
沈逸要做的就是雕刻好完整的一麵鎧甲。
題目是允許自由討論的,可以看出來這裏的氛圍還是不錯的。
兩個中年人沒有發表什麼意見,主要是聽六個老人的,想要學點東西。
“這個鎧甲,雕刻不難,但是想要整版雕刻下來,還是比較麻煩,考驗對土的選擇,還有力氣的。”
“這個鉚釘如果不預先處理好,恐怕會容易脫落,成最大的問題啊。”
“好在隻用雕刻展示頁,不算太難,不然細節太多,不好保持美觀了。”
......
沒過多久,大家便都開始了。
隨便看,隨便參觀,如果有問題,還能問一問。大家也當展示技能了,毫不藏私。
沈逸沒看多久,便回到了自己的小工作台。
因為帶著學習設備,所以很簡單就搜索出題目的最佳答案。
其他人采用的是疊塑法,先在雕刻版上鋪開一層泥漿,然後壓勻,開始最底層的雕刻,然後一層層雕刻上去。
沈逸顯得特立獨行一點。
他拿出一小塊自己所有的泥塑,開始作弊了。
這,顯然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懂雕版印刷術原理的人都知道,雕一塊模具就夠了,其他的批量壓製。
雕刻差不多大小的鎧甲,顯然直接雕一塊,然後拚在一起就好了嘛。
中年人是個善心人,看到沈逸這麼操作,提醒到,“這位大師,可是要采用鐵器灌注的辦法來雕刻。”
雖然其他領域沒有用到模具的概念,但是鐵器灌注的辦法大家作為手工藝人是懂的。
沈逸一時語塞,如果大家知道這個辦法,為什麼還在這裏雕整塊的板?
“有問題嗎?”
中年人走進,拿起沈逸雕刻的土端詳片刻,“這似乎不是這裏的黏土。”
沈逸點頭承認,應道,“這是我平時比較習慣用的土,塑性比較塊,不需要依賴烘烤。”
用來雕模具是頂好的。
中年人直白的提出他的問題,“可是這裏給我們的黏土不好粘合,我們一層層雕刻一整版,也是因為這樣成型後是最牢固的。”
沈逸拿出一瓶植物纖維素粘合液,“用這個混在泥土中,粘合性就會好能多。”
現代化科技的辦法很多,比如造紙術在撈取紙漿的時候就是用了一些植物汁液做粘合劑的,這個是可以就地取材的。
中年人聽沈逸胸有成竹,便微笑著祝福,“希望您的辦法可以成功。”
如果可以成功,無疑是他們的福音。
沈逸動作很慢,而且初看之下各位的粗糙!因為他與眾不同的辦法,一時成為了焦點,那些老人也會時不時看看他這邊。
這是一個剛學習不久的人,不可避免的問題。
好在,這裏隻是測試基本功,而不是雕刻在實際的陶俑中,隻要有幾分相似既可。
沈逸很認真的按照他學到的泥塑技術雕刻。
先勾勒出大致的雛形,然後進行修形,最後是詳細的細節雕刻,以及打磨。
這項細致的工作,格外的費時間,不過光滑整齊的雕刻,能做出好的模具,能讓出來的成品顏值好上許多。
當眾人開始收尾第一層雕刻的時候,沈逸拿到了烘烤好的模具,開始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