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段(1 / 2)

或許是太寂寞、又或許是太孤獨,炙熱的溫度早已將理智燃盡,他無意識的回應對方,太過疲憊,身心都已到達極限,人們總愛追求答案,詩書禮樂硬是歸納出教條因果而成經史子集,其實有些原因不需要深究,有些結果也不需要探索,生死簿上福禍由天,萬般皆不能己。

交疊的身軀起起伏伏,相思樹下寂寞成果,女英的托盤翻撒在梧桐夜雨的巴山秋池,那一笑而傾的絕代佳人哪,驚惶失措的臉龐哪比的東施效顰?

「國主…皇上…?」周嘉敏的臉扭曲變形,不知道該福身退下還是上前哭鬧,趙光義站在窗子的另一端,冷眼看著一切未曾稍動,他最敬愛的兄長、他最憎恨的仇敵、他身後的幾十名親兵都在待命,命運之輪不停轉動,他立在關鍵樞紐左右天下命運。

-------------------------------------------

後記:

都是H都是H都是H...請大家眼睛吃冰淇淋一v一/////

新古典表現法是好東西U__U

首先想交代幾個人物的下場,他們是在正文裏沒有提到的

第一個是花蕊夫人:

她是個很悲劇的角色,而且很偏激,活著隻有一個目的,「為蜀報仇」

她是蜀國的貴妃,她的國家被滅了,丈夫被殺了,親人全部死光了

高高在上的貴妃娘娘突然變成王國臣虜,又被迫改嫁殺死自己丈夫的男人

她對蜀國的愛有多深,對趙匡胤、趙光義的恨就有多深

為什麼要幫趙光義害死趙匡胤?因為她看出趙光義喜歡哥哥的心思

杯口喂毒,殺的是趙匡胤的身;趙匡胤一死,連著趙光義的心一起殺死

殺一個人不見得一定要他斷氣,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她這樣叫一箭雙雕

至於她的下場有人說斧聲燭影趙光義連她一起殺了

也有一種說法是她根本死於斧聲燭影之前

我沒有特別研究過花蕊夫人的生卒年,隻是照著小說劇情發展挑一個我喜歡的結局

有興趣的人不妨自己去找找

第二個是趙光義:

先介紹一下趙家好了,趙匡胤的家族有五個兄弟

大哥早死,趙匡胤老二,趙匡義老三,趙匡美第四,老麼早死

趙匡胤雖排行老二,實際上他卻像個老大哥,所以文中我還是讓光義喊他大哥

趙匡義因為觸帝諱更名「光義」封晉王,趙匡美更名「光美」封秦王

後來趙光義登基,趙光美又觸帝諱,所以再更名為「廷美」

就我讀過的小說多寫趙廷美喜愛詩詞,跟李煜友好

就是因為這點李煜壽辰時趙光義故意派趙廷美送牽機毒酒賜死

本來有考慮寫趙廷美,後來覺得他的形象跟李從善太類似所以刪除這個人物

有興趣一樣請自己查資料~

至於「斧聲燭影」曆史上沒有很明確的記載,但是太富戲劇性了

曆代以來的小說、戲劇多有引用,也成就趙光義篡位的負麵形象

至於趙譜...他跟趙光義立場應該是衝突的,互相爭寵,各自結黨營私鞏固勢力

不過因為是小說,所以我取用片麵史料,代入與耽美相符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