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四十六年,初春時分,北雁南返。江南已是鶯歌柳綠,但在廣袤的遼東大地上,卻依然朔風凜冽,陰雲密布,數日間也難得見到一絲陽光。
遼東苦寒,自古亦然。雖遠在戰國時期,遼東便已劃歸到燕國治下,但千餘年來,遼東荒僻貧窮卻從未有過改觀。
大明立國之後,洪武皇帝設遼東衛,屯田練兵,拱衛邊疆,防備逃竄至此的北元餘孽內侵,數年後升格為遼東都司。永樂大帝登基之後,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朵顏三衛,便大多活動於遼東附近。雖然也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但是兀良哈等三部蒙古人,對於大明卻沒有瓦剌與韃靼那樣的刻骨仇恨。因此,戰火稀少,遼東地區的武備,便一日不如一日。
撫順城,始建於西漢武帝時期,為當時玄菟郡郡治所在,乃是遼東地區有數的大城。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整個長江以北都淪為了異族的牧馬地,撫順自然也不例外。
對於絕大多數少數民族而言,更擅長的是破壞,而絕非是建設與發展。遲滯不前了近千年,叢兩宋到蒙古,老舊的撫順城內,居住的漢人,都少得可憐。
一直到永樂年間,成祖朱棣親征北伐,在高爾山下興建撫順新城,並諭賜“撫綏邊疆,順導夷民”,命新城名為撫順。
撫順以北,有開原,鐵嶺,鎮北關等雄關堅城,以西有撫順關,以南有鴉鶻關。唯有東麵,一片坦途,無限無阻。
在萬曆朝以前,甚至於十年之前,這都沒什麼要緊的。畢竟撫順以東,生長於那片白山黑水中的女真人,非但對大明構不成任何威脅,而且唯有仰大明鼻息才能活下去。
五百年前,崛起於此的女真人,一路呼嘯南下,幾乎覆滅華夏,勇猛無敵於天下。但在明朝初年的長白山,苟延殘喘與此的女真人,卻早沒了祖先的威風。
有萬曆朝第一名將李成梁坐鎮遼東,所有女真人都大氣不敢出一聲,老老實實地納貢稱臣。
但是,曾經威風八麵的李成梁,終究抵不過歲月的侵蝕,雖然很堅強地活到了九十高齡,但終究還是難免回歸塵土的下場。
李成梁一死,在他虎威下顫栗了幾十年的女真人,終於像是撥雲見日般的長出了一口氣。
李成梁去職之後,遼東十年之間易八帥,無論是名將麻貴還是李如鬆的兒子李如柏,李如梅都很難堅持太長時間。而唯一繼承了他軍事天賦,並且有著赫赫戰功的長子李如鬆,卻在他之前,就已經去世了。
如今的遼東總兵張承胤,自萬曆四十四年接替麻貴署理遼東軍務,已近兩年時間。
張承胤是陝西榆林衛人,與前遼東總兵王威是同鄉,也是他的老下屬,也正是王威的大力推舉,他才能叢一個普通的參將一躍成為天下九邊之首的遼東總兵。
“哥幾個聽說了沒?張總兵前些日子,狠狠發作了幾個不務正業的將軍。”
刺骨寒風下,守備在撫順城頭的一隊兵丁,圍攏在一起,壓低了聲音竊竊私語。
這才遼東各處邊塞,並不罕見。蒙古人被李成梁,戚繼光等名將殺破了膽,數十年不敢再大規模犯邊了。因此各處守備,自然而然就鬆弛了下來。
明朝軍製,每個百戶所下轄兩個總旗,每總旗轄五個小旗,每小旗十人,共計百餘人。
可是這隊小旗,卻隻有區區六個人。
如果被高坐於紫禁城的皇帝知道這些,必然會怒不可遏,大發雷霆。可大概除了他之外,其他人上至內閣宰輔下至黎民百姓都已是見怪不怪了。
摳門又苛刻的朱元璋,給大明官員定下了史上最低的俸祿。雖然明朝曆史上,也出現過海瑞那樣清如水明如鏡的模範典型。但對於大多數吃了十年寒窗苦的官員來說,暮登天子堂,為的可不是像海瑞那樣吃糠咽菜含辛茹苦。
所以,包括堪稱是明朝第一能臣的張居正在內,大明朝的官吏,鮮少有不貪的,區別隻是在於多貪或者少貪。
而對於武將而言,喝兵血便成了最好的致富手段。
洪武年間,大明朝北七南六十三省,所有都司,內外衛所加起來,據統計兵馬最多時超過兩百七十萬。
而如今,李如鬆遠征朝鮮,千挑萬選,卻不過僅隻不過五萬可戰之兵而已。
吃空額,領空餉,在大明朝早已是見怪不外。
俗話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但是在大明朝,當不當兵卻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雖然嘉靖朝時,因東南抗倭的需要,朝廷逐步開始推行募兵製。但對於世代從軍的軍戶而言,這戶籍軍籍,卻依然是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