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這個並不是多受寵愛的女兒的位,他心中多半是已經有了打算了。
與榮憲分別前殷殷囑咐她有需要幫助的地方遣人回京向自己求助,又再三警告烏爾袞善待妻子,直到榮憲笑話他婆媽才罷。目送送嫁榮憲的隊伍浩浩蕩蕩消失在天際,胤礽一時悵然若失。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老康再疼這個女兒,以後如從前那樣的親密無間相處時光也再不會有了,他是真舍不得這個英豪闊大的姐姐。何況這時候的交通通訊這樣落後,人與人一分別便有可能是天涯海角永無相見之期,從此兩不相關,各安天命。在這個年代,分別真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遣嫁了榮憲,次月十二日,老康又帶著胤礽啟行,前往多倫諾爾。
這次多倫盟會的來由要從清初蒙古的形式說起。
蒙古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主要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後世所謂內蒙古,又稱察哈爾蒙古;漠北蒙古即以後的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後世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
喀爾喀蒙古又分為三大部: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劄薩克圖汗部,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早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進“九白之貢”,表示對清朝臣服,但在康熙初年又出現了問題。
事情的緣由是因為一場血案。
土謝圖汗與劄薩克圖汗,祖先本是兄弟,彼此相鄰友善,康熙元年,劄薩克圖汗旺舒克因私怨被部屬所殺,發生內亂,許多部民為避戰禍,逃到土謝圖汗部。事後,老康命旺舒克之弟成袞承襲其兄為圖汗,後劄薩克圖汗要求土謝圖汗歸還其收留的本部逃亡部民,土謝圖汗拖延不辦。
劄薩克圖汗於是向老康告狀,老康進行調解,指出:“生事互殺,交相戰爭,兵戎一起,姑不論人民困苦,就算你們兩家豈能並存?”
土謝圖汗仍然遲遲不還。
康熙二十三年,即統一台灣後的翌年,老康騰出手來了,派大臣會同□喇嘛官員,到喀爾喀蒙古共同調解兩部的紛爭。就在兩部圖汗懸掛佛像,共同盟誓:“自今以往,當永遠和協。”(河蟹啊河蟹)的當兒,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利用兩部不和,橫插一缸子,拉攏劄薩克圖汗,想吞並土謝圖汗部。劄薩克圖汗受他誘惑背盟,與他會兵,土謝圖汗大怒,派人將劄薩克圖汗沙喇誘騙到固爾班黑爾格幹掉了,順手也幹掉了噶爾丹之弟多爾齊紮卜。葛爾丹的弟弟一死,事情就鬧大了。
說起來葛爾丹此人,卻是個真正的梟雄。
葛爾丹的老爹是準噶爾首領巴圖爾渾台吉,巴圖爾渾台吉死後,將首領的地位傳給了噶爾丹的同父異母哥哥僧格。那個時候噶爾丹卻在西藏為僧。
葛爾丹也是那種幹什麼行什麼的牛人,□喇嘛十分賞識他,甚至授予了他大活佛的名號。康熙十年僧格掛掉了,準格爾內部大亂,噶爾丹在□喇嘛等支持下,回到本部取得了大權,當年二十八歲。
葛爾丹既有大活佛名號,又有準噶爾汗的權位,十分牛氣,聰明狡黠,嫻熟弓馬,長於謀略,卻不滿足於這些。正好這個時候,中原內部發生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他利用這個時機大肆擴張,征戰連綿。
按說男人有些野心也是常事,然而這位梟雄做事實在太梟了點。老哥剛死就把年幼的侄兒的老婆——也是自己的老婆的妹妹給霸占了,逼的侄兒率了五千騎兵逃走,叔侄結下不解之仇。而後又跟用軍事力量支持自己上位的叔叔翻臉開戰,被叔叔打敗,又借助嶽父的力量打敗叔叔,接著再跟嶽父翻臉,打跑嶽父,逼得嶽父率部落逃向青海,然後又舉兵指向喀爾喀蒙古,引發了一係列動亂。
葛爾丹此人似乎血液裏便有狂熱的戰爭與掠奪基因,他不斷地發動戰爭,四處攻掠,膨脹勢力,基本統一了厄魯特蒙古各部。又於康熙十九年派十二萬騎兵進入喀什,控製南疆。其威令範圍西接哈薩克,南臨西藏,東到青海,東北到喀爾喀蒙古,西北接俄羅斯。
他的擴張造成了兩個嚴重後果:一是被其戰敗的厄魯特蒙古部落,廬帳千餘由西往東,湧向青海進入甘肅,直接威脅中原;二是受其危害的喀爾喀蒙古,廬帳萬餘由北往南,逼近長城,威脅京師。
到了這份兒上,老康不能不管了,況且他本就是個控製欲強大的皇帝,之前沒有用強硬手段幹預隻是一時空不出手來,而今他空出來了。
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勁旅東進,突襲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不敵,很悲慘地與自己的大活佛弟弟哲布尊丹巴呼商量:是投奔俄國,還是投奔清朝?弟弟拿主意:“清朝皇帝遵奉喇嘛教,又同喀爾喀友善,投清朝!”(介素個好同誌),於是土謝圖汗便立即派人向老康求救了。
老康大怒:“竟然有這種事!?”遣使責問葛爾丹,葛爾丹對清使很客氣,但卻將戰爭責任全推到土謝圖汗身上,調停自然沒有結果。於是,土謝圖汗與弟弟隻好奔向了內蒙古,到了長城邊外。噶爾丹也借口追趕土謝圖汗而到達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的紅山。
噶爾丹發動這次東侵喀爾喀的戰爭是同俄羅斯勾結,受到沙俄暗中驅使的,以此幹擾中俄尼布楚談判,直接影響邊界畫定——清廷原本要與俄國在外蒙古地方,談判雅克薩戰後簽約問題;但因此次戰爭而使得道路受阻,無法談判,以致改在尼布楚會商,清廷改變態度,損失不少領土,於是老康迫切的感覺到,蒙古問題必須立刻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