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門店在下午三時前便早早地開始營業了。
今天的生意看來也會很好,因為店門前的儲鞋櫃內已經有了八九雙鞋擺在裏麵了,顯然是少年沒回來前有顧客放進去的。
少年認為這是個極好的創意,門口用廢棄木板自做的儲鞋櫃,去學校上課時也不會耽誤生意,
已然換下校服的少年擦鞋極為細心,先用濕毛巾輕輕擦拭鞋麵灰塵,除去鞋底的沙粒汙垢,放在鞋架上晾幹,停上一段時間。期間如果還有鞋要擦,正好可以用濕毛巾擦拭下一雙鞋的灰塵,時間上穿插利用可以節約許多時間,之後再給先前擦拭過已經晾幹的鞋上油拋光,噴上防汙液。
少年對此樂此不疲,對現在自己能有這樣的保養店更是知足。
近二十平米的單間是少年的獨有的一方天地,雖然房間裏的擺設都很是陳舊,但應有的東西一樣不少,有水有電是關鍵,還有張單人床,茶幾書桌也有,還有一套三人座位的真皮沙發,雖然有些因常年磨損表麵嚴重褪了色,但坐上去還很舒服的,一台老式電視機和一台收音機擺放在書桌上。
這些東西是小區內有錢人家淘汰換下來並施舍給少年的,少年對每一樣都極為珍愛,看表麵一塵不染就知道少年是每天打掃和擦拭的。
店麵位置也極佳,金路藍山北區的原來的入口右側,和左側李師傅的一元便民理發處一街之隔。
這些都是得益於老金坑社區,這裏原本僅能算是市郊,離市中心還有一段距離,背靠藍山而且相對僻靜,所以被老金坑礦業開發建成自己的礦工家屬住宅區。
南區則是因這裏的人口增加而後擴建的,由於中間有主路聯通,整個小區不得不成為開放小區。
少年的皮鞋保養店和李師傅的便民理發店便是原本是礦業家屬區廢棄的書報閱覽室和門衛書信收發室。
社區出於對老礦業家屬的人性化考慮,不許以盈利為目的,同時也不收取店麵租金,隻為便民服務,就有了現在李大爺的一元理發店和少年一元皮鞋保養店。
少年對此欣然接受,畢竟有棲身之處對於他至關重要。
挺好啊,每多擦一些鞋還是會有一些剩餘,少年心裏美美地琢磨著。
雖然少年的動作極為嫻熟利落,一雙鞋保養好也得用近十分鍾。
眼前少年正打量著擦拭好皮鞋,仔細檢查每一個部位,確保全部保養到位才鞋楦插入,重新放到門口的儲鞋櫃裏擺好。
到這裏做皮鞋保養的人多半是叔叔大爺阿姨大媽的,將皮鞋放到這裏之後,再去市場買菜,準備晚飯的食材去了,回來正好順便取走。
少年一開門就來擦鞋的基本都是想今天帶走,可能明天急著要穿,遲點兒的多半不急著取。
校服少年早就品出其中門道,之所以選擇三點半準時營業就是這個緣故。
木生啊,忙完了沒?,都這個點兒了,一會兒上我家吃飯啊?。
隔街一元理發的李師傅端著茶杯搖晃著走進店內,問著少年然後習慣性的坐在沙發上。
平時李大爺隻要是不忙也經常會到這裏坐著和彥木生嘮嗑。
李大爺打心眼裏喜歡這個少年,勤快肯幹又聰明伶俐的小夥子。。
少年叫彥木生,跟李師傅打交道有大半年之多了,所以李師傅知道少年的名字和品行。
今天就不去了,一會兒對付著吃一口就行啦,我還要把那雙被遺忘的軍靴再好好保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