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前世番外結局(1 / 3)

加油, 再多買一點點,你就能看到我的更新了哦。

“陳至美,我娘是叫孫乾幹那廝強迫的。”錦棠身上沾了血,躲在隻大酒甕後麵換著衣服,一口銀牙幾欲咬碎:“你或者仍舊不肯相信,就像你永遠都不曾相信我一樣,但她就是叫人逼\/奸的, 這我比誰都知道。”

因為她的體質, 恰和葛牙妹一模一樣, 她多少次吃虧,也是壞在酒上。

可上天偏偏給葛牙妹一個羅根旺這樣的丈夫, 靠的,就是賣酒為生。給她一個娘, 就是葛牙妹。

錦棠換了件葛牙妹的衫子, 軟腳塌肩的走了出來,兩眼紅絲滿布,殺過人的怒氣還未散去,仰麵, 指著陳淮安的鼻子道:“上輩子你說我娘必定是渴極了, 主動招惹的孫乾幹,為此而恥笑過我娘的那些話, 你還記不記得?”

陳淮安急著毀屍滅跡, 推了她一把:“你先出去, 這些我們一會兒再說。”

羅錦棠不肯, 搡開陳淮安的手又折了回來:“我記得這渭河縣的人罵我娘的每一言每一句,我也記得你當時的輕蔑和恥笑,世人的眼睛都是瞎的,你也是個瞎子,也許你到此刻還不肯相信我娘是叫人強迫的,還覺得我也是個整天勾三搭四的浪貨,可我已經不在乎了。”

她上輩子就是太在乎陳淮安的想法,整日\/逼著他承認她娘是叫孫乾幹給奸汙的,倆人不知為此吵了多少回架,吵架扭不過他的想法,便守著身子不肯給他。

陳淮安的性子,酒可以不喝,飯可以不吃,床上那點事不能不搬弄,最後一氣之下,就把個孫乾幹推入渭河,給淹死了。

因為孫乾幹的一條命,羅錦棠在床上便任著,由著陳淮安造。可越由著他造,她就越覺得恥辱。總覺得在他眼裏,自己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蕩\/婦。

羅錦棠這輩子當然已經不在乎陳淮安對自己的看法了,但她在乎葛牙妹的名譽,所以,她一定得幫葛牙妹找到清白才行。

遭人強\/暴這種事情,世人對於男人似乎都格外寬容,頂多說他把持不住,說他一時昏了頭。

可是對於女人就格外的苛刻。但凡有個女子遭人強\/暴了,人們會說:她必定是穿的太少,勾起男人的淫心了。

再或者:她必定是給那人暗示了,暗示自己很容易得手,否則的話,大街上那麼多女子沒有遭人強\/暴,怎的偏偏就她叫人強\/暴了?

而葛牙妹又是那麼個醉蝦一般的體質,就更加容易叫人覺得她是自願的。

正所謂百口莫辯,錦棠叫人唾罵了一世,至死都沒能抬起頭來。

陳淮安一把將羅錦棠搡出門,直接將她搡出後院,便把個後院的門給關死了。

他其實來的早了,一直就在羅家的後院門外站著,他也確實該臉紅的,因為他比錦棠還了解她的身體,以及她和葛牙妹吃了酒就會酥軟的這個身體缺陷。

人不能以貌來取,葛牙妹雖生的相貌嬌美,但確實不是個風騷性子,一個婦人操持著這麼大的家業,釀酒,賣酒為生,最後卻叫一縣的人戳著脊梁骨罵了十多年。

若非他為官之後特意下公函委托縣衙照料葛牙妹那點子孤墳,連點屍骨都要叫人扒出來扔掉。

*

陳淮安關上後院的門,是一個人處理的屍體。

最後孫乾幹的屍體和他那藥箱子究竟是怎麼處理的,她們不知道,他是把人沉到了渭河裏,還是挖坑埋了,羅錦棠也不知道。

羅念堂在樓下沽酒,羅錦棠帶著葛牙妹上了樓,一家三口圍坐在一處,她才要問葛牙妹是怎麼叫孫乾幹父子給脅迫的。

照葛牙妹的話說,孫福海來替羅根旺治病之後,一開始也隻是單純的治病而已,直到三個月前,他說,自己藏著一味奇藥靈芝。

靈芝能去腐再生,起死回生,配合著針灸,可以逐漸修複羅根旺已經腐化的椎骨,讓他生出新的,完好的椎骨來。

但那靈芝價格極貴,要三百兩銀子才能得。

葛牙妹急著替丈夫治病,再者說,當時手頭還算寬裕,遂也不皺眉頭便答應了。

也不知怎的,服了靈芝煎的藥之後,羅根旺就能自己翻身了。

葛牙妹當然覺得這是那靈芝的功勞,便還想要一味,看能不能治的丈夫自己站起來。這時候,孫福海告訴她,徜若連服六枚靈芝,自己穩打穩能保證羅根旺站得起來。

一下子買五根靈芝,就得整整一千五百兩銀子。葛牙妹才替羅錦棠辦過嫁妝,肯定沒有那麼多錢,這時候,孫福海便說自己可以放印子錢給葛牙妹,她暫時也不必還本,隻需要每月支付利息,等羅根旺站起來,掙了錢,家裏寬裕之後,再給他還息便可。

葛牙妹想也不想的,就答應了。

然後,孫福海一次性拿來了五根靈芝,一月服一根,到如今已經服了兩根,家裏還剩著三支。

葛牙妹滿心以為丈夫服了靈芝,再配合孫福海的針灸就可以站得起來,直到他上個月開始催利息,才知道一千五百兩銀子,一分的息,她一個月就得支付孫福海一百五十兩銀子。

一間小酒肆而已,一個月頂多幾十兩銀子的進項,上哪找一百五十兩銀子去?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利滾利,徜若這個月還不上一百五十兩的利息,折中到下個月,就是一千一百五十兩的本錢,一分的息,到最後越滾越多,若是一年不還,光利息就是兩千多兩,而生出的息,居然會達到一個月四百兩。

孫福海拿算盤珠子撥著,越算銀子越多,葛牙妹這才知道自己是被騙了,她無力償還本金,利息越滾越大,滾成個雪球一樣,就因為幾株靈芝,她居然讓家裏背上了幾千兩銀子的債,而丈夫能不能站得起來,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