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曆史,勤勞善良的中國人在世事滄桑、風雲變幻的曆練中,創造了不計其數的優秀文明成果,它們象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東方閃爍著熠熠光彩。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們也不例外,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裏都流動著華夏文明的血脈。然而,最適合華夏兒女成長的精神營養,無疑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即通常所說的“國學”。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構成一個民族精神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具有比血緣更強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華夏兒女緊緊地聯結在了一起。
國學,以其深厚的思想內涵、獨特的藝術形式,真實地再現了各個時代的風貌和社會生活。它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怡悅著人們的情誌。正是這些優秀的文化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結構、風尚習俗與精神素質。這都將是陪伴我們一生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幫助我們不斷進取的無窮力量。國學,它是曆史的載體。國學文化的檔次,就意味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精神的檔次、曆史的檔次。
於丹教授在北大的演講中曾這樣說:“國學是什麼?我不覺得它僅僅是四書五經,隻是國學典籍。典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看它給中國的精神塑造了怎樣的靈魂,以及這些靈魂都有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國學不簡簡單單的是一門學問,它是我們血液中的一種文化基因,不管你學什麼,透過國學你都能學到中國文化中的態度與精神,學到這種使命的擔當與傳承。”
的確如此,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失去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缺少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染,其發展不可能是健全的,這不但因為沒有得到後天的滋養,更重要的是因為缺少了先天的接續。
縱觀我國曆史,中國的大文豪層出不窮、數不勝數,尤其以近代為最,像郭沫若,胡適,魯迅等。這些都是舊中國的人物,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了,竟然無人再領文壇風騷,難道是時事造就了這些人物?答案當然不會是曆史的膚淺。台灣的文學巨匠此起彼伏,創就了波瀾壯闊的文壇新風,而大陸的文學大師卻不見其影,再沒出現過享譽國內外的文壇大家。在教授搖唇鼓舌,四處賺錢,越來越像商人;商人現身講壇,著書立說,越來越像教授的文壇歪風之下,我們當若有所思。
也許有人會說國學教育與專業無關,與社會脫節,這是一個極其荒謬、極其危險的言論。中科院院士、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現代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優秀曆史傳承,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便不打自垮。”任何一門學術都離不開國學,也就是語文。當前對於語文教育的不夠重視。這也是目前人才畸形發展的突出問題。試問,如今的學生,有多少人接受過或者正在接受傳統國學的教育?如今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其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麵發展、和諧發展。然而,提高人的素質是素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對少年兒童傳統文化的教育,無疑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某大學校長在與宋楚瑜的對話鬧出笑話一事,這僅僅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質問題嗎?
不,它反映了國人在文學素養方麵的嚴重欠缺,它是一個體製,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悲哀。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照搬蘇聯體製,對人才的要求和選擇上也重理偏文,對人才培養也實行計劃,這樣就導致一個國家的教育以及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加上文化大革命又摧殘了一大批文學家。這種把國學文化的優秀傳統拋之而不顧的結果,導致的不僅僅是人才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出現了偏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