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支持正版, 麼麼麼麼噠~ 家裏喪失勞動力, 漁船上交再分配,在清河鎮是慣例了。然而李錚家是特例,李家的漁船不是生產隊分配的, 是李強實打實拿肉票問生產隊買來的。現在生產隊裏也為這件事爭得麵紅耳赤。
以楊勝為首的諸人認為李強死了李錚還小,李家沒有勞動力, 生產隊應該以贖買的方式將船收回來。隻是他開的價錢實在是寒磣。支持他的大都是沒分配到船的生產隊隊員,指望著李家船被收回來之後能分配給他們。
而以鄭建國為首的一批人,則認為船是李家的私人財產,生產隊無權幹涉。這些大都是生產隊裏的老人了, 和李強關係不錯,自己本身又有船,和李家沒有利益上的衝突。
“隻是……”鄭家嬸子臉上露出了幾分為難的神色, “小錚啊,我知道這船對你們來說意義重大你們想留著, 但你要知道這事不是你鄭叔叔一個人說了算的。”看著桌上被兒子啃了大半的雞腿, 鄭家嬸子隻覺臉燒得慌, 但是她不是那些無知婦女, 日日聽著丈夫講生產隊的事,她是知曉一艘船對清河鎮的意義的, 若是鄭建國硬攔著不讓動李家的船, 那是會被那些個靠著生產隊分配過日子的人戳著脊梁罵的。
“嬸嬸, 我們也知道鄭叔叔的為難, 所以我們這次來就是打算把船交給鄭叔叔的。”李錚笑眯眯地丟下一顆□□。
鄭家嬸子嘴巴長得老大, 鄭曉東手裏的雞腿“哐當”一聲掉到了碗裏。
“李錚,你腦子沒燒壞吧。”他把手上的油往衣服上一抹,大步走上前來,伸手就要去摸李錚的腦袋。
李錚嘴角一抽,後退一步快速躲過,要是讓鄭曉東那油膩膩的手碰到了他,他非洗掉自己額頭一層皮不可!
“小錚,你要把船交給生產隊?!”鄭家嬸子也顯得有些不敢置信。
“嬸嬸,您說錯了,我是打算把船交給鄭叔叔,而不是生產隊。”李錚說著,自顧自找了個地方坐下,明明隻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麵上卻是這個年紀沒有的沉穩與自信。
“經過這次事情,我是不打算出海了,所以船在我手上也是無用。我想著曉東哥很快就畢業了,比起到別人船上打下手,總是自己有條船比較好。當然,曉東哥若是能考上大學,那是最好不過了。”
室內一片寂靜,鄭曉東幾乎可以聽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一艘自己的船,這是他從小到大的夢想啊。你說高考……他鄭曉東有幾斤幾兩,他自己能不清楚,別說大學,他離中專都差著十萬八千裏呢。
八十年代的高考,那是實打實的萬裏挑一,鄭曉東著實不是那個“一”,這事不僅鄭曉東明白,鄭家嬸子心裏也門清。
“小錚,你說真的?”鄭家嬸子的聲音都有些顫抖。
李錚微微一笑,繼續說道:“我自然不是開玩笑的,但是嬸嬸,您也知道我們家裏的情況……”
“所以這船,我打算租給曉東哥,租期五年,這五年間我拿海上所得的三層,五年後租賃協議自動解除,同時這艘船的所有權也轉讓給曉東哥。”李錚一字一句說得極有條理。
鄭家嬸子嚇了一跳,她本以為李錚提到他現在家裏的情況,會提出一些比較為難人的要求。她甚至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隻要不太過分,她都咬牙答應下來。一來是還當年李父提攜丈夫的人情,二來這倆姐弟孤零零的著實可憐。
隻是李錚的條件大大出乎了鄭家嬸子的意料,這……這也太優厚了!八十年代沒有融資租賃的概念,隻覺得李錚完全是變相地將船送給了他們家,這人情可太大了。
李錚所要求的海上所得三層,這在鄭家嬸子看起來著實不算啥。雖然說若是能分配到生產隊的船,個人能拿海上所得五層,但是生產隊有多少人等著分船,就算鄭曉東他爸是生產隊隊長,分船也輪不上鄭曉東這個毛頭小子。
而且李家的船可不是生產隊的。隻是李父老實,原先的李母又是個不通俗物的,這才把上交公中一半的慣例保留了下來,照鄭家嬸子看來,這完全是不必要的。
船是別人家的時候,這種得罪人的事情自然不能做,若船成了自己家的那就是另一種說法了。一點不交不可能,但從五層削減到三層,她還是有把握的。那鄭曉東到手就有四層了。隻是一瞬間,鄭家嬸子心裏就閃過了無數種念頭。
“小錚,這不行,你也太吃虧了。”鄭家嬸子搖頭說道。
“嬸嬸,您說這話就見外了。若不是鄭叔叔,這船是回不來的。而且您應該也知道,這船我早晚得交出來,便宜別人倒不如便宜自己人。三層已經足夠我和姐姐好好生活了。”李錚看著鄭家嬸子的眼角,誠懇地說道。
鄭家嬸子心頭就是一暖,李錚自己人這個說法明顯撓到了她的癢處。而且在這個時代,在這個靠漁業發展的小鎮上,一艘船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她深深看了李錚一眼,起身走進裏屋。
不多時,鄭家嬸子便拿著一塊紅布出來了,她不由分說地將東西塞進李錚的兜裏。
“你們家前兩月才修過屋子,沒啥現錢了吧,這海貨運到廠子裏到拿錢也要一段時間,先拿去應應急。我們一家人不說倆家話,這船我替你曉東哥收下了,他這輩子都得記著你們!”
李錚形式化地推拒了幾次,見其堅持,便順水推舟地收下了。
李錚虧嗎?
自然是不虧的。他約莫估算過,這艘船滿打滿算也就七八年的壽命了,而且清河鎮是後世深市的一部分,五年裏會發展成什麼樣,誰也說不好。明明白白告訴鄭家人五年後這船是屬於他們的,既能讓他們開開心心地把麻煩接過去,還能落一個大人情,何樂而不為。
“媽,我怎麼覺得李錚變得有些不一樣了。”看著李錚離去的背影,鄭曉東撓著腦袋說道。
鄭家嬸子收拾碗筷的動作頓了一下,“曉東啊,以後你多和小錚走動走動,這孩子遲早會有大出息的。”
李錚回到家中,打開紅布數了數,裏麵有七十多塊錢,在這個工人每月平均工資隻有三十塊的年代,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