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是多虧了嶽父的教導和馮貞為他出謀劃策,多番提點。這些他都銘記在心。此時他更不會動用自己的權利,去為家裏人謀取什麼方便。
便是這次回來後,蕭家人多次找他吵鬧,他都能夠巋然不動,隻是給他們留下許多錢財,讓他們在宿州安穩度日,也不想帶他們去京城。
待來人走了,馮貞道,“不見也好。她的孩子雖然是張承宗的長子,但是如今已經病成那樣,王爺那邊想必也不會對他有什麼想法,做個富貴閑人是少不得的。隻是妙妙心思如今越來越重,還是不要給她希望了。要不然,她日後定然又要鬧的不得安寧。”而且從張夫人這邊,她也知道了劉敏淑和張承宗如今變成這樣,蕭妙妙在其中可做了不少的事情,這樣一個人,馮貞打心底是不想再接觸了。
蕭山點點頭。心裏也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妙妙這邊,他是不準備插手了。隻要能活著,就已經足夠了。再有別的想法,他也不能答應。且他如今的身份,也不能再和張承宗這邊的人有什麼牽扯了。否則日後也會給家裏帶來災禍。
他還有貞兒,還有一雙兒女要庇護。
此時宿州已經平定,蕭山又拿著先皇的手書和張定南的詔書,更有周通等老將的支持,所以宿州眾人很開臣服。同意跟隨蕭山一同前往京城,擁戴張定南登基稱帝。
一個月後,浩浩蕩蕩的隊伍終於進入京城地界。張定南輕率文武大臣在外迎接先皇和張夫人。
在這郊外,群臣下跪,跪請張定南登基為帝,早日主持大局。
張定南再三請辭,終於接受群臣擁戴,決定於下月十五,正式登基。
七月十五,張定南在北山天台登基為帝,立國號為大民。寓意以民為本。
此舉令那些還準備遵循張濟世定下的大寧國號的老臣們也不敢提出絲毫的異議。畢竟皇上重視百姓,乃是天下幸事,深得民心。誰這個時候提出此舉不妥,豈不是要受百姓唾罵。
雖然他們看不起百姓。但是也重視自己的名聲。而且一個百姓不看重,全天下的百姓,那就不一樣了。
至於先皇張濟世的追封,因為張濟世已經稱帝了,所以張定南以此為由,保留他大寧開國皇帝的尊號,便不再另行追封了。
群臣對此也提不出異議。
大局已定,張定南便開始大肆的封賞親眷和有功之臣。尊生母羅氏為皇太後,嫡妻劉氏為皇後,長子張睿為太子。
其餘的文武大臣一一封賞。
這其中以蕭山夫妻封賞最為令人側目。不止蕭山被封為定國公爵位,另外保有將軍職位,連馮貞這個原本隻能隨著丈夫被封為誥命夫人的婦人,也被太後認為義女,封為郡主。
這樣的封賞,可謂是在滿朝文武一枝獨秀。不過蕭山軍功顯著,有這樣的封賞也是讓人沒有異議。至於蕭夫人,那也是人家得了太後和皇後的眼,太後要認這個義女,誰還能不讓?
所以眾人除了羨慕嫉妒之外,心裏也打算著日後和定國公府多親近親近。
封賞幾天之後,定國公交出兵權,請辭武將職位。
看到請辭的折子,張定南當天就把蕭山給召進了宮裏。連劉敏君都把馮貞給召入宮裏了。
馮貞倒是不擔心蕭山那邊,蕭山既然已經下定決心了,自然不會再貪戀手裏的兵權了。所以劉敏君說起這事情的時候,她也沒藏著掖著,直言不諱,想做富貴閑人。
“這幾年,我們夫妻也是聚少離多。如今天下已經定了,皇上手下人才濟濟,蕭山也該歇著了。我們還想在這京城過過富貴閑人的日子呢。不怕娘娘笑話,以前在宿州鄉下的時候,這樣的日子,我們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自然也很珍惜。”
劉敏君如今已經貴為皇後,氣勢與以往不一般,可是麵對馮貞的時候,她自覺的放下了皇後的威嚴,一如既往的拉著她的手,輕輕的拍了拍,“馮姐姐,你別和我客氣。如今雖然身份變了,可我們的情分還是和從前一樣。這些年定國公跟著皇上一起征戰天下,那些苦日子,也是你跟著我一起熬過來的。若不是你,我也不會有今日。我心中是真心實意的拿你當姐姐一般看待的。說句不好聽的話,便是劉家那邊,也比不上我們兩的情分。你和定國公這樣做,我和皇上,心中反倒覺得對不住你們。同患難容易,同富貴難,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皇上今天看到折子的時候,心裏是又氣傷心,還說自己果然成了孤家寡人了。連身邊的這些兄弟們都不相信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