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2)

~★~☆~★~☆~★~☆~★~☆~★~☆~★~☆~★~☆~★~☆~

本文由社區提供下載,【fly.in.dance】整理製作。

更多好書請訪問http:///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玄亮】 如魚得水兩三事(上)

也不需許多年,曆史就變成了傳說,而傳說又成了神話。

諸葛亮未及知天命之年,便已常常聽見年輕的小吏用崇拜的語氣傳述三顧茅廬,如魚得水的舊年故事。他向來隻是微微一笑,並不在意。所謂的千古佳話,在當事人眼中,卻也不過爾爾。往事在征伐不休的忙碌中漸漸模糊,以至於他已經記不清了——當年究竟是從誰人那裏先聽到“如魚得水”這句話的?

多少情好日密在回憶中淡去,但諸葛亮依然清楚地記得當年劉備第一次對他說“不”;那一聲急促而坦然的“不可”——兩個字而已,卻讓他記憶猶新。

那是出山快半年後。夏侯惇引五萬大軍來犯時的,最多還有六七日便該臨近新野小城。左將軍定計在博望據敵,於是便帶上了軍師前往勘察地形。在一處山坡上,他們發現一池溫泉水。那池子不小,形狀近圓,直徑有八十餘尺,被一圈光禿禿,死氣沉沉,粘滿硫磺的岩石圍著。池裏的水是那種讓人無法直視的鮮豔的藍,當真是純淨的連一絲灰塵都沒有。池子上一團永遠散不去的熱氣好像一朵雲。

劉備皺眉道,“可惜了。這裏正好在道路上方,道路又窄,本是最宜設伏的地方,隻是有這一池子水在此,倒是得再往北麵瞧上一瞧。”

“這水可派些用場,”諸葛亮應道,沿著池邊緩緩踱步,“將軍請看,這池中熱水沿著一條小渠注入山下溪澗,若攔壩儲水,待到敵軍過往便掘土放水,豈不妙哉?這坡上樹木太密,滾木滾石不成,或許可用這熱水彌補。雖道陡坡上攔壩或許有些難處,但亮略懂水利,可為此事。”

劉備幾乎是脫口而出道,“不可!”他的語氣帶著幾分急促,不見了平日裏的謹慎斟酌。

諸葛亮又是一愣。

出山近半年來,劉備從未對他說過一個“不”字。倒不是說劉備對他言聽計從;諸葛亮很清楚他們之間有分歧。他曾旁敲側擊地向劉備提起過奪荊州之事,劉備便沒有說一個同意的字眼,隻是恭恭敬敬地表示會考慮先生的建議。這種話聽了幾次,他少不了幾分失落。並不是失落他們之間的分歧,而是暗自憂心為何劉備從不願直接坦然地當麵拒絕他。隔著這份沉重的敬意,他反而更覺得看不透這禮賢下士的左將軍。

據說劉左將軍乃性情中人,但隆中茅廬裏,諸葛亮隻見到了一個沉澱了二十多年的軍閥,穩重,謙恭,所有草莽鋒銳都深藏在君子禮儀下。四十七歲的劉備追隨著文王的腳步而來,想要找的是定周八百年基業的呂望。雖然諸葛亮年紀輕輕和劉備的子侄差不多歲數,但劉備儼然將這個年輕人當成了呂望,一絲不苟地聽講,小心謹慎地提問;最後,劉備畢恭畢敬地拜倒在這個連胡須都沒蓄好的年輕人麵前,說,“備鬥膽,欲請先生出山相助,教備安天下之策。”他一動不動地跪在那裏,抬著頭看諸葛亮,目光中帶著幾分安靜的執著和期待。

出了茅廬,劉備請諸葛亮上馬,自己在前麵牽著韁繩。這本當是一個親密無間的舉動,隻可惜他們仍在談論天下局勢,於是在諸多“將軍”與“先生”之間,就再也剩不下什麼了。第一日倒也罷了,有些時日以後, “先生”這個稱呼少不了幾分乏味,更有幾分尷尬和寂寞,尤其當所有其他人都是名字滿天飛的時候。

劉備當真是個性情中人。盡管已經沉澱了二十餘年,但那一聲聲的“雲長”“翼德”,那偶爾幾聲大笑,或是那來無影去無蹤的幾句怒罵,仍隱隱倒映著當年美酒桃花,快馬強弓的熾烈。時不時的,諸葛亮不禁可惜自己年歲太小,錯過了左將軍當年的激昂,但更多他是暗自不安,為何他麵前的左將軍,卻透不出一絲一毫眾人口中那鮮衣怒馬的風采?

所以那一日,諸葛亮突然聽見劉備如此直接而果斷地說“不可!”,他不禁挑起眉頭,帶著幾分好奇甚至驚喜地看著麵前的左將軍。

劉備似乎後悔自己脫口而出的直接,忙又是抬手弓腰深深一禮,這才認真地說道,“先生這計策本是極好,隻是先生怕是不知,此處泉水不同於別處。備曾聽新野老人說過,這水池周遭土石鬆動,水太過炙熱,還有好些隱蔽的泉眼,時不時冒出熱氣來。若是大動土木,唯恐未能傷敵,先傷著自身。”

諸葛亮又是微微一愣,頷首道,“倒是亮孤陋寡聞,請將軍見諒。”

“先生此言過了,”劉備忙溫聲說道,“博望地形的古怪不比別處;先生非新野人士,又怎能知道這些枝節?不如再往北麵看看?”

諸葛亮應了一聲,最後看了一眼那蒸騰著熱氣的池子。誰知一個小小的泉眼中竟然有這等講究?他終究還是年輕了些,也幸好劉左將軍自有計較,沒有聽信他的計策。他直起身來欲跟上劉備,不想這才邁出兩步,腳邊的石縫間卻陡然噴出一股蒸騰的水汽來。沸騰的水夾雜著熱氣,衝得他一陣眩暈。他出自本能地往邊上避去,腳步踉蹌著。所謂屋漏更遭連夜雨,他居然踩在一塊鬆動的石頭上,然後無法挽救地順著紛紛滾落的土石,整個人落入了熱氣蒸騰的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