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番外3(2 / 3)

可不,五隊的一戶人家本就住著破土屋,結果破得要塌的那邊牆徹底倒塌了,家裏就那麼一百多斤的糧被扒得一粒不剩。

陳蘭芝不敢害大哥大嫂,讓方衛華先回去把家裏的糧食藏起來,然後再偷偷從後山尋路回家,可不能讓人知道她一直藏在大哥家。

陳蘭芝狠下心來,反正孩子已經生了,計生站的人不至於敢把孩子掐死吧。家裏的糧也藏好了,就擺那麼二十斤在門角落裏當樣子,家裏的土屋拆就拆吧,拆了以後用籬笆堵一堵。

等年底賣了糧有了錢,再補牆就是,陳蘭芝和方衛華這麼一想也就寬了心。

沒承想,才回方家壩兩天,計生站的人就來了。他們來先是好一陣子教育,然後要方衛華夫妻說出最近藏在哪家的,兩口子當然不會說。

那二十斤糧食肯定是要拿走的,還把家裏搜了個遍,但沒搜到藏的糧食,錢更是沒找到一分。

讓陳蘭芝和方衛華措手不及的是,他們把一堵牆敲個大窟隆不說,還要去牽牛!

嚇得方衛華跪著攔住,這頭牛是五家共用的,又不是他一家的,他家沒牛倒也罷,另外四家還不急得要勒死他啊。

計生站的人想了想,放了牛,轉身去豬欄,那裏有頭三十斤左右的豬。

計生站五個人在豬欄裏圍捉,弄得滿褲腳都是豬屎,但他們仍不減捉豬熱情。

最終小豬還是輸給計生站的人了,被捆時那一聲聲嚎叫啊。

豬嚎叫,陳蘭芝也哭得稀裏嘩啦,方衛華養這頭豬好幾個月了,豬草都不知打了多少,還吃了好幾斤糠。

她心裏不平衡,之前別人生五六個都行,現在分的田也多,怎麼到她頭上就來了政策,生的這個老三不但分不到田,還搭上一頭豬和二十斤糧食,牆也敲出個大窟隆。

*

陳蘭芝回方家壩後,紅梅和秀梅就開始跟著爹媽一起下地幹活,留臘梅一人在家。

臘梅現在不僅要洗衣做飯收拾家,還要放牛,五戶共一頭牛,她每個月要放六天。

兩個弟弟一個讀四年級一個讀一年級,他們平時上學,周末一天半的時間得去山上砍柴。

過了些天,李桂花賒了頭豬仔回家,臘梅又多了事,打豬草。兩個弟弟也算懂事,放學後寫了作業也會幫著打豬草。

這日子就這麼忙忙乎乎地過,到了四月初一,左右鄰居們傳來消息,說饒兵娶了那個與他苟且的寡婦!

他娶就娶唄,卻給紅梅帶來困擾,她一出門幹活,自然會遇到很多人。

那些人有事沒事在她麵前說饒兵的事,還順帶問她難過不難過。

這一天,紅梅和爹媽、二妹去田裏薅草,隔壁的田裏有一對夫妻也在薅草。

那位婦女笑著說:“紅梅,你咋不去饒家灣罵那寡婦一頓,她搶了你男人呀!”

紅梅有些惱,“我犯得著嗎,我沒結婚哪來的男人,跟我有啥關係!”

“喲,你這越惱肯定是對那寡婦和饒兵越有氣,想來也是,你和饒兵訂婚兩年,怎麼可能沒動過心,現在是被他傷透了心吧?”

吧什麼吧,你個八婆還差不多,紅梅氣得想罵人。李桂花遞了她一個眼神,是讓她忍忍,越想堵人家的嘴就會惹更多人非議。

紅梅咬牙忍了。

下午,去另一塊田裏薅草,鄰田的那些人又拿紅梅取樂。說什麼那個寡婦長得還不賴不比紅梅差,又說那個寡婦會做飯會收拾家,還會打扮。

更有幾個粗魯男人說,寡婦床上功夫好,哪是黃花閨女比得了的。

紅梅一個大姑娘聽了這些粗話,哪裏受得了。

其實她也知道,大家幹活累,要是再沒點談資,就沒幹勁了。

最近大家最愛議論的就是計劃生育和陳紅梅,他們沒看到紅梅還好,一旦看到她,根本就忍不住,不是拿她說笑就是拿她與那個寡婦比,有的則給她介紹不三不四不行靠譜的人。

李桂花知道她受不住了,叫她在家歇一陣。

紅梅開始幾天一直在家,和臘梅一起做飯洗衣服,幹幹家務。

或許是下地出力氣慣了,紅梅在家呆幾天有些膩歪。她看到玉珍這兩個月下雨天和晚上就忙著做鞋,送到鎮上一家店裏賣,一個月也能掙三四塊錢零花。

她也想做,可是自己手藝不精,跟著玉珍學也學不好,隻有幹看的份。

沒辦法,她天生對針線活不在行,不管怎麼學,怎麼細心做,做出來的都顯得粗糙。

在家呆著不好受,下地幹活又總被那些人逮著笑話,自己到底該幹點什麼呢,她實在心煩。

因為她這幾天沒出力氣,又東想西想,心思過多,竟然失了眠,整晚都睡不好。

劉大嬸十分惋惜地說:“我年紀大了,平時也忙,否則我就開一個。我每隔五天就要回娘家一趟,我爹身體不好,沒人照顧,我得去幫他洗洗衣服做做飯,收拾屋子,時不時還得買藥送過去。兒子們見我收蛋都老說我,更不可能讓我開店了,隻是看著有錢不掙,心裏癢癢,你要是開店,我還可以把我家這臨街的屋子租給你呢。”

紅梅聽了沒啥感覺,不僅自己沒這麼多本錢,借也借不齊,而且她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做買賣。她覺得自己能出力氣掙零花錢就很不錯了,做生意她可不會。

劉大嬸又說:“這兩年做買賣的人越來越多,肯定比農民從土裏刨食掙得多。”

紅梅笑著說:“能開得了店的,誰家不是有家底的,我……我家不行。”

劉大嬸倒是有開店的資本,隻不過有五十多歲了,年紀大了又沒時間而已,她家底就好。她男人以前是吃公家飯的,現在有退休工資,兒女們都在縣裏有工作。隻不過她爹快八十了還一個人住,怎麼都不肯來女兒這裏,說這樣會丟他兒子的臉。

紅梅在想,必須有劉大嬸這樣的家底才能開得起店,等自己能湊齊七百塊錢,還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她壓根不必去想。

劉大嬸愛操心,又有副熱心腸,她想了想,又說:“我去縣裏兒子家玩了幾回,見不少人擺地攤或挑擔沿街賣東西,這樣本錢少,就一擔子貨。不過……你一個未嫁姑娘,怕是不好擺地攤或做個貨郞,不像我這樣的老娘們臉皮厚。瞧你長得又俊,在外碰到那些個混混就不好了。”

劉大嬸覺得自己有些嘴碎了,紅梅沒錢開店,也不適合走街串巷,她扯這麼些幹啥呢。

紅梅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尋思著劉大嬸的話,如果挑擔賣賣小東西,還真是不錯。

但一想到來時在路上碰到兩個混混搶雞蛋,她趕緊打消了這個念頭。

*

過了幾天,陳蘭芝生的小孩子滿百天,李桂花帶著紅梅去探望。

陳家村屬於紅楓鎮,方家壩是雲橋鎮的。方家壩離陳家村有二十五六裏路,得走三個小時。早上八點出發,到了方家壩已經十一點了。

有些人家已經買上了自行車,出門騎著車摁著鈴鐺,可招人眼了。

陳家這幾年從來沒攢齊過一百八十塊錢,自行車是甭想了。就因為買不起自行車,李桂花沒少擠兌陳貴。

由於距離有點遠,兩家平時走動不多,也就一年三節往返送個禮。即便來送禮,也隻是吃個午飯,再聊那麼一兩個小時,就得返程回家。

有時候逢下雨或下雪天,過節送禮都免了。所以他們對小姑爹家裏的各種親戚不熟,也就沒見過蘇醒。

紅梅記得,每去一回小姑家,腳上都起水泡,飯也多吃一碗,來回五十裏路呢,累得很,她和弟弟妹妹們都不太樂意去。

以前到小姑家,要麼她爹帶著小軍或小東,要麼她媽帶著她或二妹或三妹,從來沒有全家去的。

這回李桂花帶著紅梅去,其實是有目的的。方家壩這邊人對紅梅的事不太清楚,李桂花想讓方家壩的人認認紅梅,或許能相上一門好親。

她和紅梅說了,這回在小姑家住一晚上,借口是來回五十裏路太累,目的是想讓方家壩更多的人知道紅梅是個待嫁姑娘。

李桂花覺得大家見了紅梅肯定有事沒事會四處傳一傳,陳蘭芝也會幫著誇大侄女,指不定能說門好親呢,不成也無妨,李桂花隻是抱著試試的態度。

陳蘭芝感激哥嫂一家子收留她兩個多月,這回見了不知多親熱,讓方衛華趕緊去買好吃的來招待著,說的可都是暖心窩的話。

李桂花拐彎抹角又把紅梅的事說了,但絕不要那個“醒大個”。

紅梅紅著臉不好意思聽這些,就抱著小姑的寶貝閨女在門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