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本書下載於社區,如需更多好書,請訪問:

雍山軼事

作者:林錯

一 八路不好客

顧箏最不喜歡的,就是她自己的名字,讀起來的時候總會令她想起那件古老的傳統樂器,本能的嗅到一股陳腐之氣。

顧家是雍山有名的地方大族,從曾祖父一輩算起,出了二個進士三個舉人,其中有兩個做到了知府,著實光宗耀祖,顧老爺子是秀才出身,長子顧簡,黃埔軍校出身,如今是第九獨立旅的旅長,就駐在雍山,也算得上是小小一方諸侯,次子顧符,留學法國,曾經在北京執教化學,如今隨著國民黨撤到了重慶,依然自食其力,隻有顧箏自己,在顧老爺子和大哥的雙雙嚴令下,不得已中斷了學業,回到了雍山縣城。

按照顧簡的話說,就是“國難當頭,男兒報國,女子守家,此為我國五千年之傳統”,但這句話對十六歲就敢自作主張報考西醫的顧箏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對那些守著自己的警衛員也沒少生氣。一來二去,顧大小姐“脾氣不好”的名聲就傳開了。

這一天顧家來了遠客,從重慶回來的顧箏的表哥許鳴,還有顧箏英文的啟蒙恩師楊神父。楊神父是美國的傳教士,和顧簡交情也不錯,到底外國人麵子大,一番抗爭一下,顧家就放顧箏三人出門踏青了。

其實顧箏也別有用意,她想讓對連連戰敗的國民黨頗有微詞的許鳴親眼看看國民黨抗日的力度,而許鳴呢,也想借機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遇到雍山裏的八路支隊。

說起雍山裏的八路,就不得不提到與顧家並稱“雍山縣城半邊天”的淩家。

淩家也是書香門第,五代之內,出了一個進士五個舉人,與顧家不相上下,但那唯一的一個進士一直做到了翰林院掌院,說起來就比顧家光彩得多了。淩老爺子是同治家間的進士,長子淩廣聲在上海經商,次子淩廣德曾是中央軍的旅長,後來英年早逝,第七個兒子,就是人稱“七少”的淩廣業,早年留洋,學了一肚子洋墨水回來,沒能把祖業發揚光大,卻成了雍山有名的共匪頭子“淩司令”。淩七少二年前在日軍的圍剿中戰死,如今把它改編成八路軍雍山分區支隊的那位司令,也姓淩,人稱淩小司令,就是淩家的養女,淩廣業的義妹,淩初。

這位淩初也頗有來曆,當年淩廣德回鄉探親,帶了一個警衛營,順路剿匪安民,一口氣抓了三十餘個土匪,十幾個共匪,其中一對共匪夫婦,還帶著個嬰兒。淩二少爺軍人殺性一起,沒二話,統統槍斃。淩老爺子歎息一聲,要了紙筆,大書“人之初,性本善”六個字,就這麼把那個嬰兒救了下來,由淩家人撫養長大,因為有這麼一段前因,給那孩子起的名字就是淩初。

淩司令拉起大旗是七年前,那時淩初隻有十二歲,也跟著上了山,真正應了“龍生龍,鳳生鳳”那句老話。這位淩小司令也頗有成就,眼下手底下有近兩千人,與日軍,國軍分庭抗禮,在雍山百姓口裏,幾乎成了呼風喚雨的神仙。

淩老爺子在淩廣業上山的時候就把和他斷絕了關係,領著剩下的四個兒子在縣城裏閉門讀書,不惹是非。顧簡也因此對這位“匪屬”極為客氣,顧箏也曾經見過幾次,老爺子慈眉善目,實在想不出來居然會養出那樣剛烈的兒子來。

許鳴對共產黨極其向往,對八路軍極為欽佩,開口閉口都是“平型關”,但此番親眼看見顧簡一旅軍容整肅,也不由得稱讚,顧箏自然興頭更高,幾個人越走越起勁,越走越遠,走出了警衛營的布防範圍,結果——出事了。

真跟人們傳說似的,幾個蒙麵大漢跳出來,把幾個人捆吧捆吧,用口袋一裝,就扛回去了。

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