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1)

本書下載於社區,如需更多好書,請訪問:

第一章 畫中仙

公元2071年某月某日,河南洛陽的古董市場內,出現了一件南北朝時期的珍貴文物,價值連城。經調查,是一個劉姓農民從自家菜窖裏挖出來的。於是敏[gǎn]的考古學家們蜂擁而至,隨即在這一帶,發現了一個方圓幾裏的龐大墓群。經過半年的艱難發掘,人們從陪葬的物品,以及各個棺木上所刻的銘文中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這裏竟然是北魏孝文帝的陵墓!考古學家們小心地進入主墓室,驚喜地發現這裏沒有象其它陪葬的墓穴那樣,受到來自不同朝代盜墓者的侵擾(得益於墓室結構的巧妙設計)。 幕室中央,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雕花棺木,上麵塗著彩色的漆料,非常華麗。“這個隻是外棺,裏麵應該還有一層。”一個考古學家的推測。

此時人們已經不約而同地預感到,在這俱華美棺木中長眠的,就是那位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後稱塔矢亮)。

北魏王朝是由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鮮卑人建立起來的帝國,國姓拓跋氏(以後稱塔矢氏)。孝文帝即位後遷都洛陽,推行漢化,使民族融合。這位文武全才的一世明君由於畢生勵精圖治,南征北戰,最後因積勞成疾,病逝在出征的路上。他死後,強大的北魏王朝逐漸分崩離析,走向滅亡。

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小心處理,棺木終於被打開了。 身著漢服的孝文帝屍骨已朽,從骨骼來看,他身材高大。人們在他的棺木裏發現了一把精美的匈奴長刀,一隻玉笛,還有一些黏土---可能是陪葬的書籍朽化而成的。最後,在兩層棺木的夾縫中,人們找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古畫。借著墓室外的天光,人們看到:畫中人手橫玉笛於唇邊,麵帶俏皮微笑,栩栩如生;其雙足赤摞,膚白勝雪,體態窈窕;額前金發閃耀,腦後烏發鬆亂地打了個結,垂過腰際,其相貌融合了中原人的柔和輪廓,以及古西域人高鼻深目的特征----就連地下千年的塵埃也掩不住這畫中人的絕世容顏。 大家本來以為這是孝文帝的某位寵妃,可在讀了卷軸背麵的幾行小字後,都大吃一驚。

原來上麵用漢話寫到:“ 有詩雲---丈夫誌四海,天涯若比鄰。然而與君一別數載,日夜想念。自繪殘影贈與陛下,寥慰相^_^

北魏軍隊的圍城計劃,是高永夏一手策劃的。塔矢亮在詔書頒布的當晚就率親兵回到都城洛陽,同時千裏傳書授意高永夏,在與大宛國交戰時打出塔矢氏的王旗。果然大宛國守軍一見之下,以為是禦駕親征,士氣大挫,兵敗如山倒。而高永夏的圍城攻心之計,使北魏軍隊不傷一兵一卒,就把大宛國主逼出了都城。兩國在城外簽定了議和協約,北魏一方由於皇帝塔矢亮缺席,就由身為鮮卑貴族的高永夏全權出麵。協約上寫:

北魏國為君,大宛國稱臣,年年朝貢;貢品中需有汗血馬,美酒,及穀物若幹;送皇子一名至北魏都城洛陽,以表忠心,從而使兩國世代友好....

北魏的軍隊開拔離去時,十三歲的小光赤腳站在城樓上,看著黑壓壓的鮮卑騎兵,以及被狂風吹得嗤喇喇響的,寫有“北魏”,“塔矢”字樣的旌旗,隻覺好玩。 大風掀起衣角,吹透單薄的衣衫,使小光不禁打了一個寒顫。他雙手抱臂,微微縮起雙肩,仍是興致滿懷地看著遠方,任憑凜冽的寒風將白皙的雙頰吹得通紅。

鮮卑人離開了,大宛國朝野上下卻為那張協約書吵開了鍋。北魏索求的貢品其實並不多,這次出兵也不是要滅國,而是要以大宛為例,給西域諸國一個下馬威,從而達到自己後方邊境穩定的目的。至於協約中提到的,要被送往洛陽的大宛國皇子,其實就是人質,使大宛國永遠受其挾製。 按慣例,戰敗國的人質,一般都是當朝的皇太子,未來的國君---這樣很是屈辱,但如果不照辦,就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一想到前妻所生的心愛長子要去敵國做人質,進藤王就唉聲歎氣,茶飯不思。後來,有個狡猾的臣子提道:“王上難道沒有發現嗎,協約上寫的是送皇子一名,而未提及太子啊!王上盡管送其他皇子去,到時候鮮卑人也沒有辦法----協約是他們自己寫的。”  “這....那就隻好這麽辦了。”沒有主見的大宛國王說道,“把小王子進藤光和他母親叫來!”

“王上,看在多年夫妻的份上,請你不要將阿光送到那麽遠的地方去,我就隻有這一個兒子。他年紀尚小,旅途勞頓會讓他送命的!就算到了都城洛陽,那裏的鮮卑人個個都凶神惡刹一般,小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