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傳
作者: [瑞典]伯根格倫
--------------------------------------------------
[ 引言 ]
自從一九○一年諾貝爾獎金首次頒發以來,該項獎金及其獲得者已經引起了整個文明世界的興趣。一八六七年諾貝爾發明的炸藥開始進入市場,從此以後,一種崇敬的光輪便環繞在這種黃色炸藥周圍。作為舉世聞名的專利品之一的黃色炸藥,早已成為猛烈力量的象征;對於它的重要性和巨大影響,也幾乎家喻戶曉。
然而,人們對於黃色炸藥的發明者及這種獎金的創始人、瑞典人阿爾弗裏德·諾貝爾的了解,則是另外一回事了。盡管在一八九六年他去世不久曾有人聯係他的遺囑和發明,寫過一些關於他的文章,當今,他的名字也每年都通過廣播電視和報刊而風靡於世,但是,大多數公眾對於諾貝爾本人及其出身,祖先和意向等,卻知道得很少,這不僅是由於諾貝爾一生對自己保持最大的沉默,而且也同後來關於他的傳記文學出版得較少較專有關。因此,很多人就隻能含糊不清地聯係黃色炸藥,災難和暴行;聯係俄國的石油,以及聯係財富與諾貝爾獎金而知道他的名字。除此這外,通常是一無所知的。
這當然是很不夠的,還需要取得比較廣泛全麵的了解。阿爾弗裏德·諾貝爾是一位最傑出的開拓者,對他的了解就不應僅限於用他的財富創立的獎金,而且還應該知道他的人格,以及作為開拓新裏程的發明家及國際工業家等等的情況。
諾貝爾有著很有趣的祖先,他才華橫溢的獨特個性也很迷人。他的幾項發明創造曾經明顯地在炸藥技術方麵,並且通過炸藥技術而在采礦、工業和運輸方麵引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眾多的領域裏也逐漸地起了夢想不到的巨大促進作用。
通過他的遺囑和他給人類留下的遺產,阿爾弗裏德·諾貝爾這位理想主義者和以四海為家的人,為後代維護了人類某些最寶貴的文化價值:科學、文學與和平。
他一生厭惡戰爭,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戰爭是“恐怖中的恐怖,各種罪惡中的魁首。”他的本意在於,他所發明的黃色炸藥及後來發明的各種爆炸品,能被用於和平事業。的確,當他活著的時候這些東西也很少用於戰爭。不明真相的一般公眾往往不願或不能接受這一觀點。因為各種烈性炸藥長期以來被局限於戰爭和破壞範疇,對這些東西的發明者,自然也就要依此類推了。
當一八九六年他的遺囑公之於世的時候,其中那些如此明顯衝突和矛盾的因素,例如烈性炸藥和暴力,文化與和平,都突然被認為是集諸一體,即阿爾弗裏德·諾貝爾身上。這也就自然要招來許多常常充滿著問號和懷疑的文章。
隨著諾貝爾死後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一九○一年第一次獎金頒發之後,加之為後來各種版本奠定了基礎的他的第一部傳記在一九二六年出版之後,已經有一些書籍和文章介紹過他的發明和分布遙遠的企業,他的遺囑和基金,當然還有諾貝爾獎金及其獲得者的情況。它們以各種語言,從傳記、技術、統計和論戰等不同角度,詳細地評價了這一切,並且加上浪漫的修飾;然而,人們對於它們所描述的人物,即對真正的諾貝爾的了解,仍然少得可憐。甚至在最新出版的參考書籍裏,也不斷出現大量的謬誤。關於他和其發明的一些久為流傳而又誤人的故事成堆;盡管通過最近的研究往往找不到證據,卻仍然讓它們在印刷品中重現,並且還使它們帶有煞有介事、非常可信的味道。談論諾貝爾個人的大大小小的文章著述,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必要的和不知情的,不幸的是這類文章為數太多了,另一類則是來源可靠且頗有價值的,可惜這類文章為數不多。在各國出現的那些虛構的關於諾貝爾的書籍、戲劇、電影及廣播劇等,都在他的人格麵目方麵給人一種歪曲了形象,因此,對它們也就可以不予理睬。因為諾貝爾的名字,不過是作為一張虎皮被寫進去的,所以這類創作也就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