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由這種相互影響提供的機會,又被正在歐洲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這一點具有深遠的意義,直到現在,仍對世界曆史的進程產生影響。歐亞大陸其他各文明過於一成不變。最初,伊斯蘭教世界似乎很容易適應和改變新的東西。盡管伊斯蘭教有其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原始背景,卻非常善幹接受已形成的偉大文明,創造新的、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東西。但是,這引起了伊斯蘭教教義與希臘唯理論哲學及科學之間的必然、內在的緊張關係。哈裏發馬蒙(813-833年)早年曾大力支持古典名著的翻譯,信奉唯理論者的學說,認為《古蘭經》是人創造的,並不是永恒的。但他的繼承者則完全不同,他們支持保守的神學家,這些神學家指責所有科學的、哲學的推測,認為這將導致異端和無神論。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在人們開始相信尋求上帝比了解自然更為重要的意義上,這一點意味著經院哲學的勝利。中世紀早期,蠻族入侵後,這種經院哲學在西方也很盛行。當時羅馬教皇統治了文化生活,神學被公認為各門科學的“皇後。”如今,在伊斯蘭教世界,隨著蠻族十字軍、柏柏爾人、貝都因人、塞爾柱人和蒙古人的一係列侵略,出現了同樣的發展情況。在這裏,如同在西方一樣,人們麵臨巨大的災難,為了得到救濟和安慰,隻得求助於宗教信機。但在西方,經院哲學最終追到駁斥並被取代,而在穆斯林世界,它卻一直居統治地位至19世紀末。

伊斯蘭教著名的神學家加紮利(10581111年),在其著作《哲學的矛盾》中,猛烈地攻擊了整個世俗學派。他爭辨說,神的啟示是真理的最終源泉,理智應用於摧毀信任本身。他受到了穆斯林亞裏土多德學派的著名哲學家伊本路西德(11261198年)的挑戰。伊本路西德生於西班牙的科爾多瓦,被西方人稱為阿成羅伊。他在《矛盾的矛盾》一書中宣稱:認識應服從理性的判決,哲學對伊斯蘭教並無害處。但他決不是一個唯理論者,他強調民眾應接受“神學”教育,因為他們在理智上既不期望、也不具備哲學推理的能力。然而,他所認為的能接受“哲學“教育的知識階層,卻拒絕他的主張,指責他虛偽,懷疑他是無神論者。

偉大的曆史學家和社會學之父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在其著作中反映了這一正統派反應的廣度。他最先將曆史看作是關於諸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科學,而不是當時傳統的編年史和有關某一事件的作品。然而,這位學識淵博、富於創造力的思想家,卻認為哲學和科學是無用、危險的。他說:“應該明白,哲學家所持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物理學問題對我們的宗教事務或日常生活來說,無關緊要,所以我們對此不必理會。……任何研究它[邏輯學]的人,隻有在完全掌握宗教法規,且研究了《古蘭經》的解釋和法學之後,才應從事這項工作。不懂穆斯林宗教科學的人,是不應致力於此事的。因為缺乏這一知識的人,幾乎無法躲避有害麵的侵蝕。”

因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智力的發展與創新停止了;在歐洲諸大學極度活躍的同時,伊斯蘭教學校卻滿足於死記硬背權威性的教科書。800至1200年,穆斯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