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段(1 / 3)

製與操縱的蛛絲馬跡。

譬如說《監禁》(The keeper)便是這樣一部值得我們關注的電影。

故事發生在英國的一個小鎮上。克雷布斯是鎮上德高望重的警察,在“追星族”眼裏,他道德、勇敢、善良、守法。然而,誰也想不到,正是這個“完美男人”借 辦案之便將一位舞女(吉娜?莫爾)囚禁在自家的地下室裏。一切源自克雷布斯幼年時的心理創傷——他的舞女母親被父親殺害。和他的父親一樣,他憎惡這個不完 美的世界,並試圖用監禁或謀殺等手段來拯救那些淪落風塵的女子的靈魂。

克雷布斯把吉娜?莫爾帶進自己的林間小屋的地下室,裏麵有 間鐵柵欄囚室,緊接著廚房。連接囚室與外界的是一扇小窗,由於關在鐵柵欄內,吉娜隻能遠遠地望著窗子。從早到晚,渴望被營救的她不得不像看電視一樣觀望近 在咫尺遙不可及的外麵的世界。顯然,這是一間經過隔音處理的地下室,所以即使吉娜看見窗戶外麵有人走動,也不可能發出哪怕一丁點求救的信息。她似乎注定隻 能通過向克雷布斯妥協以獲得自救的機會。

影片中,克雷布斯有著極其複雜的性格,他暴虐卻又不乏同情心。無疑,這間被他用來實施非法拘禁的地下室,對他而言更像是一個象征人間正義的“思想改造所”。

和其他許多逃獄片相比,《監禁》情節簡單,乏善可陳。意味深長的是片中克雷布斯的創造的“賺分”遊戲。這是一個驚世駭俗的寓言,它向我們展示了所有統治者實施統治與操縱的密碼。

在囚禁的第一天,克雷布斯像仁慈的獄卒一樣將早餐遞給吉娜,隔著鐵柵欄開門見山地希望吉娜能夠接受他的改造——因為他是這裏絕對的主宰者,“不要試圖破 壞地下室內的物品以製造響聲,引起別人注意”。顯然,吉娜並不在乎這一切。她扔掉了飯盒,痛罵這位終日身穿警服的綁架者。由此,克雷布斯公布自己的遊戲規 則——每個人(囚犯)都應該努力為自己“賺分”。根據這個規則,由於吉娜第一天沒有好好吃飯,所以失去了五分,而且這天將不會得到任何分數。

無疑,對於綁架者來說,這種所謂的激勵與獎賞機製是一種實用而有效的控製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通過這種獎勵,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責任轉移。即,在 承認現狀的條件下,被綁架者生活是否過得如意,並不完全取決於綁架者,同樣取決於被綁架者是否自覺自律,是否遵守綁架者製定的行為準則。如果吉娜因為抗拒 這些規則而受到懲罰,那也隻是“自作自受”。

這個邏輯帶來兩個危險後果是:一方麵,在別無選擇時,迫於驅利避害的本性,人們通常 會選擇臣服,以求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麵,在現實生活中,當有人因為抗拒這種強加的規則而受到懲罰時,指責綁架的道德力量可能因此瓦解,有時甚至會 站在相反的立場上指責抗拒者不能安分守己。關於這一點,就像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一樣,每當遭遇絕境,就會有人主張“好死不如賴活著”,責罵摩西胡作 非為,過去的生活雖然卑賤平庸,好歹還有“麵包和馬戲”。

顯然,吉娜選擇了屈服,她和顏悅色地接受克雷布斯的教導,不再和克雷布 斯發生直接衝突。綁架者的邏輯是,“我是為你好!”所以,當吉娜表現得如一隻溫順的綿羊一樣在鐵牢裏等著克雷布斯的施舍時,後者總會用“恭喜你”一類的口 頭禪來開始他們之間的談話,或者說是克雷布斯對吉娜進行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