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曆城也算沐浴到了其中的頭幾縷,湧現出數家全國聞名的電器製造廠。
那些年裏,“曆城製造”四個字全國上下家喻戶曉,新婚小夫妻們置辦“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其中一大半都出自曆城。風風光光地綁上大紅花拉回家,放在婚房裏,是那個年代條件寬裕人家嫁娶的標配。
電器製造業的興盛帶動了當地經濟迅速發展,沒過幾年,曆城的犄角旮旯處處都擠滿了人。
作為一座曆史悠久的老城,北邊那座土磚砌成的城牆當時還是城市的邊界。這樣的城區承載能力顯然無法適應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廠長們舉著望遠鏡都沒法兒從人堆裏找到建新廠房的地方。
正值春風得意馬蹄疾,豈能被區區沒地方建新廠這種小事絆住發展的腳步?
那時的上海剛剛正式設立浦東新區不久,已然為上海提供了新空間,發展了無限機遇,效果拔群,引得各地紛紛效仿。曆城的領導說咱們也學習成功案例建一個新區唄!說話間就在地圖上打破了城牆的桎梏,提攜了城北的一個區。
建廠房、建住宅,缺什麼蓋什麼,雷厲風行,說蓋就蓋。在老城區連年蓋房早已練熟了手的那批人眨眼間就建起來了新的一座“小曆城”。
今天再回頭看,保守的思想和不斷複製已有模式的盲目發展注定走不長遠。
當“三大件”的舊有款式市場達到飽和,當“結實”、“耐用”不能滿足人們好奇求新的欲望時,科技含量成為家電業新的“生命線”。
曆城的電器廠日漸衰落,政策扶持也無法打破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名噪一時的大廠迎來業界的嚴冬,越是體型龐大的廠子越受不得寒,凍死得越快。
裁員、改製,皆無力回天。
最後這些家電廠或是成為其他品牌的代工廠,或是倒閉解散,“下崗”一詞成為那幾年裏無數家庭的痛。
曆城從政到商再到老百姓,無一不迫切希望能尋找到新的突破口,讓這座老城轉變路線,煥發新的光彩!
一年又一年過去,新一屆領導們上任了。
新市長從外省調來,翻翻近幾十年的資料,研究研究發現這樣下去不行啊。今天修一條路,明天改一塊棚戶區,這麼東一塊西一塊像打補丁一樣,錢花出去不少,時間耗費也不短,城市形象依舊沒有大幅提高。
畢竟自己還沒把自己收拾體麵呢,就這個樣兒,誰來給你投資?
他打報告,說按當年社會環境,緩解人口壓力確實隻能那麼建,但現在時代不同了,除改造老城區外,我們必須狠下心來,堅定不移地給曆城舊貌換新顏!
他說了他的構想,在曆城東麵,現在還是有些荒涼的縣城那兒建起一座能夠服務曆城甚至服務全省的經濟新區,其中一條筆直寬闊的馬路橫貫東西,這條路就以曆城的市花命名,叫做“蓮花大道”!
以市花命名,代表著這條路和曆城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它榮了,曆城也榮!
建好它,將決定曆城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甚至五十年的命運!
各地的文化學者、建築專家、城市專家彙聚一堂,商議新區事宜,這局那局、金融、科技、教育等各部門的人在後麵坐成一排等著領地皮。
討論再討論,意見綜合,調整改動。
會議像車輪戰一般開了一場又一場,唇槍舌戰的交鋒之中,疲憊的領導靈光一現,掐指一算,指著未來蓮花大道的黃金地段說,巴子巷那個三星級的市招待所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發展需要了,老城區洋品牌的兩家五星級酒店首先從地理位置上就不便為新區建設提供及時的服務。我們目前最緊要的問題是缺少一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能適應生產建設需要、具有高端一線水平的酒店,來配合我們完成各項接待工作。千萬不要小看酒店的作用,它不止是一個休息睡覺的地方,而是曆城迎接投資方的第一道門麵,它是我們的夥伴、左右手,是在座諸位未來洽談合作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