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段(2 / 3)

見元翎初進來,耐不住道:“你做了什麼拖這麼久?”他本是想責問元翎初和新婚妻子幹了什麼事,又為了兩人和諧關係隱下那女人不提。

“一些公文要整理整理搬過來。”元翎初解釋,答案讓趙日晏稍微緩和了臉色。

“不用對禦史台的案子太費心,你何必去管那種雞毛蒜皮的事。父皇調你進京,剛好禦史台有空位,容深雅又是你熟人才安排的,以後你哪能隻做這些小事,開春後,父皇就會調你進文昌台,到時候各部的事都要你來抓的。”

元翎初道:“我不過當過北地府尹,哪裏做得來文昌台的事?”

“慢慢學,本宮不也要慢慢學嘛。以後中台的位置非你莫屬。”

他父親死後,就未設立太宰一職,取而代之是文昌台,總領六部,文昌台以中台為主下設左右仆射,又鳳閣大學士八名,與內府的四名集賢殿大學士相對應,可同階平調。這樣一來,帝王的事務通過文昌台到內府集賢殿,有了兩個班子。

皇帝也是煞費苦心給趙日晏的繼位鋪好基礎,六部的事務會同時到鳳閣和集賢殿,文昌台出一套解決法子,集賢殿估量出個好壞,再供聖裁,這比當初太宰統領六部要成員冗大,但很適合趙日晏主政的朝廷。

在趙日晏攝政前,皇帝就會安排好未來輔政的年輕一代,年輕的那群‘嫡係’也會深入各個要職,開春後的春闈裏,會選上來一批,前十名都會留在京中與嫡係們競爭,然後淘汰一批又一批無用的,能進位階的,才是日後棟梁。

皇帝是要安排自己身後五十年甚至百年的社稷基業。想到千秋功業,元翎初多了些神采,他有抱負,不是小時候在宮中長出來的位極人臣光宗耀祖的抱負,外放五年,對民間的體察,對官場的弊端,他看在眼裏生了許多想法。政事考驗一個男子能力和謀略,有機會一展抱負誰都會激情澎湃。而當朝聖上年輕時雄兵天下,西進吞下廣袤平川,隻可惜修養生息十幾載,僅是逼迫北方回鶻、肅慎、綏貊、氐族、東胡等五胡朝貢,沒有能耐一舉北上掃平五胡。聖上年事已高可雄心不滅,也不知他是如何計劃一統天下之事……

原本他想獨善其身,外放為官最好,一輩子經營住一塊地方,即使回到京中,也是打定主意勤勤勉勉,不圖黨閥之爭。而今是被皇帝提點著必要進入嫡係不可,對宮中老舊之臣來說,族中有新血入朝是好事,盤根錯節之態橫亙官場的家族,起碼有十幾家,如何製衡這些家族,又不能徹底剝除他們,既能為帝王所用,又不能挾製了皇權,這些都要謀略深、目光遠,手段高,極難的事。皇帝怎會把這種社稷大事交與他呢?

側頭看自在吃飯的趙日晏,難道聖上真的對他失望了?安排下的盡是穩固皇權之策,隻要他能守住基業?

吃過晚膳肚中還飽,元翎初領著幾個小太監收拾了南邊小偏殿作為他書房,趙日晏站在門口看他忙忙碌碌,本本文書都是親手經過,親自選定地方擱置,有時翻開卷宗看,一看就忘了其他,提筆描了幾個朱紅字。幾車的書籍、卷宗、文稿,他要收拾到何時?

“翎初,明日再理不遲,已經戌時了——”趙日晏自然不可能插手進去,但他又沒事做,需要元翎初在身邊,這個時間最好去床上巫山雲雨一番。

“再一下就好。”元翎初抬頭安撫得說,手中依然忙不停,翻著卷宗。

“讓他們整理不是更好?”

“他們理的我找不出來,這些都是手邊隨時要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