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因一個孩子,成一個專家(1 / 1)

“教了半輩子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是於永正先生說過的話。是的,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讓自己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觀察、思考和欣賞幼兒遇到的,看到的問題和現象,才能以身嚐試和感知其中樂趣,才能想孩子之想,做孩子之做,思孩子之思,真正為孩子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

2020年8月9日到14日,參加了第二批市級骨幹班主任第二階段的培訓,8月10日,聽了趙老師說的《管理學生從理解開始》,我才知道,原來不是現在的教育難,而是現在的教育形式有了改變,但教師還沒來得及跟上時代的腳步,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欣賞風景,所以導致教育難,難教育。

不能真正走在孩子的身邊,了解孩子所想,怎麼可能走到孩子的身邊,走進孩子的心裏,和他們成為朋友?親師,才能親學,親學,才能親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能到最後,教師僅僅隻是選擇了把問題拋給家長,至於解決結果如何,恐怕教師並不會去真正、細致的管理最後的結果。

教育,你要說它難,它確實難,畢竟古話都有“書難讀”,就明確的表現出了書的難,難讀的後麵,反應出了難教,難育,但是你要說它簡單,也不是不可以。在電影《教師的心》裏,一位老師就因為一個自閉的孩子而成為了怎樣和自閉症孩子相處,怎樣去幫助自閉症孩子的學習,怎樣真正成為走在教育這條路上的“專家”?她用她的行動和一個教師該有,甚至超出教師範圍的關愛去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馬修老師也是用他的知識,經驗,能力和有心,在電影的最後把那一幫“渾牛”扭了回來,最終以孩子喜歡的學習方式,分配好每一個孩子適合的角色,唱出了美妙動聽的《夜晚》。通過這兩個電影片段的學習和自己遇到的難題,我開始思考:教育真的難嗎?結果是明顯的,難,亦不難,就看你怎樣去教,怎樣去育,怎樣去和孩子相處,用什麼方式走入孩子的生活和心。

那麼,教育到底是什麼?老師說:是喚醒。雖有話說“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但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去喚醒每一個學生,幫助他們真正做自己,做那個他們擅長的自己。隻是老師沒說,我們該怎樣去喚醒。

作為教師,該怎麼去喚醒孩子,該怎麼去個性化的喚醒獨特性的孩子?我想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首先,了解孩子。隻有了解,你才能提出符合孩子的觀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隻有知道,你才能找出符合孩子發展的具體建議和意見。其次,知識深度能跟上。現在的孩子,思維發展,活躍,前衛,如果教師的知識跟不上時代,可能孩子說的話都聽不懂。最後,和孩子做好朋友。作為師生,作為旁觀者,作為一般人,可能你是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的,也聽不到關於他的真實想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去和孩子做朋友,做好朋友,你會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和喜好,用孩子的喜好去引導孩子學習,他們會更喜歡,更喜歡學習和老師。

教育,培養的是國家的未來,教師隻有跟黨走,真正為學生的發展而教育,為社會的進步去創造,才能造就出時代所需,造就出社會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