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2)

《法醫秦明係列》全集(1-3部)【實體書精校版】

作者:秦明

《法醫秦明係列I:屍語者》

推薦序

在經典的推理小說中,大偵探們說:「每一個細微的結果,都必定有一個特定的原因,那就是真相。」

在真實的案件偵查過程中,有經驗的偵查員說:「每一個細微的結果,存在著上千種可能的原因,不要做想當然的推理。真相,需要多角度的證據穩定支撐才能最終顯露出來。」

我更喜歡後者的觀點。

真實的案件偵查,是多專業、跨部門的協同工作,麵對同一個案件,利用現場勘查、痕跡檢驗、文件檢驗、音像資料鑒別、法醫和理化分析等多種手段,從不同角度尋找細微的線索,從而建立穩定而可靠的證據支撐,最終得出真相。法醫,正是這些專業行當中最特殊的一個,因為他們檢驗的對象,正是人體。

無論是檢驗活體的傷勢,還是檢驗屍體的特徵,都注定當法醫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遠遠超越常人。他們通過專業而科學的手法將檢驗對象的骨骼、皮膚、肌肉、脂肪、內臟、血液和神經係統逐一進行觀察、分析和鑒定,從而推斷出傷亡時間、致傷工具、擊打力度和角度,乃至嫌疑人作案時的心理狀態和特殊的心理特徵。無論是活人的傷口還是屍體,對於普通人而言都有著強烈的恐懼刺激,這是生物在觀察到同類受到傷害時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反應。但經過長期科學的專業訓練,對於法醫而言,這些早已成為遠遠拋在身後不起眼的小石頭。他們眼中所關注的隻有一件事——真相。

秦明老師是諸多戰鬥在一線的法醫中傑出而又普通的一員。在他的這本《屍語者》(原名《鬼手佛心》)在網絡連載時,我就常常讀到欲罷不能,常常忍不住催促更新。這些脫胎於真實案件的故事,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專業知識和偵查智慧,精彩的情節中又散發出難以抑製的堂堂正氣,以及一群法醫的樂觀和幽默。我從故事中學到了很多令人受用的東西,為我對犯罪嫌疑人心理微反應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優秀的借鑒和指導,也為我今後與公安部門中更多不同專業的部門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引用秦明老師的一段文字:「每年最熱的時候,氣溫超過了人體的正常溫度,也給腐敗細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當很多公務員都躲在空調房裡進行腦力勞動的時候,法醫們卻還在酷日之下,在山野之間、水流之中,打撈、檢驗著形態各異的屍體。說形態各異毫不為過,屍體腐敗是一天一個樣,從屍綠到腐敗靜脈網出現,再到屍體發黑、膨大,甚至還有最讓法醫頭痛的巨人觀狀。無論屍體變成什麼樣,法醫都不能甩甩手不予理睬,也不能糊弄任務。」我們可以知道,在每一個涉及傷害和死亡的大案、要案中,都包含了法醫同人們多少辛苦的付出。

謹以此序致敬!

薑振宇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信息中心主任

中國政法大學微反應研究小組組長

江蘇衛視《非常了得》人氣嘉賓

自序

萬劫不復有鬼手,太平人間存佛心,抽絲剝筍解屍語,明察秋毫洗冤情。

是的,我是個法醫。1999年,一部著名的香港電視連續劇《鑒證實錄》走紅內地後,法醫這個充滿了神秘和刺激的職業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始籌備建立法醫學係,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在第一誌願填寫了法醫學專業。而這個時候,我已經是法醫學係大二的學生了。

看到法醫這個職業的走紅,我是驕傲的。記得我走進法醫學係大門的時候,法醫這個專業還是個大大的冷門。因為受到傳統世俗觀念的影響,大部分人對這個職業還是敬而遠之的。那時候,全國的法醫學畢業生每年僅有300人左右,而我們班40個人裡,隻有我填了第一誌願。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遠見。

參加了法醫學實踐後,我更加體會到這個職業的魅力所在。現場勘查前的期待,勘查和屍檢時的思考,案件偵破後的成就感,無一不對我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但是,法醫工作的艱苦是常人所不能想像的,所以,我也總是會發發牢騷。牢騷過後,我依舊熱愛這個職業。

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了省公安廳工作,接觸疑難命案的機會比較多,挑戰性也更強。曾幾何時就有寫點兒東西的想法,把經歷過的案件加以潤色,揉捏成一個個小故事,塗鴉出一本所謂的罪案懸疑小說,同時也能塑造出一個膽大心細、有勇有謀的法醫主角。可惜因為我才疏學淺,連個題目也編不出來,更別說是杜撰情節了,所以這個想法一直就被壓抑在腦海深處。

以前也嘗試動筆,可是寫到萬餘字就寫不下去了,一方麵不會設計情節,另一方麵也的確沒有時間。總之,想法夭折了。這一次的失敗經歷,激勵我堅持閱讀了一些優秀的小說,積累了更多的寫作經驗。在那個辭兔迎龍的日子,受到幾個同事的鼓勵,這些年通過法醫技術破案的細節化為創作靈感不斷衝擊著我的心頭,攙扶著我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於是,網絡上就多了一部名為「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實為反映法醫工作艱苦卓絕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