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海上馬車夫的崛起(1)由來(1 / 2)

荷蘭位於歐洲的西北部,是一個濱海的國家,麵積隻有兩個半北京,就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卻成為了17世紀的海上霸主、無冕之王,連之後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都隻能望其項背,巔峰時期的荷蘭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海上貿易,被稱為“海上馬車夫”。但是荷蘭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完全沒有時間去之後的叱吒風雲,最初的荷蘭人還在為明天的飯而發愁。

正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公所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當時的歐洲在農業生產方麵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就比如三輪製種田,就是把一塊地分成三部分,輪流休耕,比之前的兩輪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挽具的出現使得馬也能用於農業生產之中,在挽具出現之前用馬的話會很容易就把馬給勒死,讓馬成了一次性用品。歐洲這輛跑車在換了新的發動機之後,速度立馬就上去了,糧食單產蹭蹭地長。

與糧食產量猛增相對應的,就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長,以大英帝國的前身——英格蘭為例,在1300年的時候,定居在英格蘭的人口在600萬左右,是1066年的3倍。不過雖然換了新的發動機,但是發動機還是有其最大功率,在達到它的最大功率之前,跑車可以一路風馳電掣,可是萬一達到甚至超過了,跑車就會出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爆炸式增長之後,國家提出了計劃生育,可是在當時的歐洲可沒這麼先進的思想,而且當時統治人們思想的基督教教義可是明確寫著私自流產、棄養小孩兒可是要下地獄的。

人多了,原有的糧食不夠吃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阿”,這就使的人不得不去開辟新的土地,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東進運動,德國的東進運動就是當時的一個縮影。正是在這種生存壓力下,一部分人來到了荷蘭,來到了這個煙瘴之地。

前麵說了這麼多,終於要到荷蘭了,我們現在就來看看為何在最初的定居者眼中荷蘭會是一個煙瘴之地。大家可以看一下荷蘭的地形,荷蘭的全部國土中有三分之一地區位於海平麵以下,我們都知道這水往低出走,你既然都在海平麵以下了,不淹你淹誰阿,每天的潮汐就能淹它兩回,而且歐洲的第一大河——萊茵河的入海口就在荷蘭境內,本來水就多的沒處放結果還來個大自然的搬運工,這個水可就多了去了,荷蘭的很多地方成天被水衝過來、泡過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沼澤,因為水源充沛,加之適宜的氣候,荷蘭的森林也非常多,非常密。茂密的叢林、遍布的沼澤,說是煙瘴之地不為過吧。可是沒法阿,如果不走的話就要餓死阿,還是不斷地有移民來到荷蘭,來到這個貌似不太理想的新家園。

有句話說得好,上帝再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肯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上帝雖然沒有給荷蘭人適宜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但是卻給了他們另一項豐厚的禮物,這就是鯡魚。荷蘭位於北海之濱,北海因北大西洋暖流經過而常年不凍,而且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得北海成為了鯡魚的棲息地。而且當時歐洲正麵臨饑荒,隻要是吃的那肯定是有價無市,很自然的荷蘭人的眼光就轉向了北海。

雖然北海的鯡魚特別多,吃起來口感也特別好,賣的也好,但是荷蘭人還是感覺不太滿意,原因很簡單,不能吃獨食。大家看一下地圖,北海附近可不僅僅隻有荷蘭一家,蘇格蘭、英格蘭等等可都在附近呢,大家為了獨占這塊大蛋糕還動了家夥,而結果…就是沒結果,誰都打不過誰。荷蘭人麵臨著巔峰路上的第一個挑戰,他們究竟是如何打敗這些難纏的家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