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10月11日,蔚藍的天空一碧如洗,隻有幾朵白雲在天空中懶洋洋地遊蕩著,與天空相對應的是同樣一望無際的、深藍的大西洋,海麵上有些空蕩,隻有三艘帆船正乘著信風破浪前行。雖然在這樣的天氣裏站在船頭眺望一下美麗的海景顯得十分的愜意,但是現在站在船頭的這隻小小的、由三條帆船組成的探險隊的首領卻高興不起來,他緊鎖著眉頭,為這次好不容易組織起來的探險而發愁,為他的理想苦苦思索著。但是他肯定不會想到他在明天會有一個偉大的發現,會得到整個歐洲的歡呼,會在世界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哥倫布,一位偉大的航海家,新航路的開辟者,偉大的“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之一。
哥倫布是一個意大利人,1451年出生於意大利的港口城市熱那亞,自幼喜歡航海冒險,這點跟當時的時代有關。在當時歐洲,跟東方的交往都是通過地中海進行,因為人們當時不知道還能坐船到達東方的世界,就像在一個比較閉塞的山區裏的農村,隻有靠一個小渡口與外界聯係,當時的歐洲人就生活在一個小小的“農村”裏——歐亞大陸的西部末端,與東方的交往就需要通過地中海這個“小渡口”來進行,有需求就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供應,所以在地中海沿海,尤其是意大利地區就出現了這樣的“擺渡人”——繁忙的商船隊,以及操控商船的水手。當時意大利地區有很多水手,熱那亞又是一個沿海城市,而且是一個繁榮的港口城市,就跟咱們的上海、天津差不多的地位,可以想象當時會有多少船、多少水手聚集在這裏,而水手們經常談論的話題肯定不會是莎士比亞或者但丁,他們談論的肯定是那些傳奇的冒險經曆,那些神秘的傳說,那些神奇的地方,這些對一個男孩子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是小女孩看見毛絨玩具就走不動一樣,男孩子們天生就對冒險充滿了向往。哥倫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航海冒險充滿了渴望。
如果隻是因為有航海冒險的希望,估計他也不會成天想著去發現一條通往印度等東方世界的新航路,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首先,在當時的歐洲,流行“黃金熱”,因為在歐洲,沒有一個大一統的政權,不像咱們中國,經常處於一種統一的狀態之下,這就造成一種局麵: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各自的貨幣,和我們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各國之間買賣東西十分不方便,人們嫌麻煩,
得,我們都用金子銀子總行了吧,到後來黃金和白銀就成為最主要的支付手段,金銀貴重金屬金銀就開始成為財富的象征,誰不喜歡錢多啊,所以金銀成為西歐人最夢寐以求的東西。哥倫布也不能免俗,而且在讀了《馬可波羅行紀》後,被這本書中描繪的富饒的東方世界所震撼和吸引。我覺得馬可波羅可能是中國的粉絲,將當時的中國(也就是元朝)描繪的跟天堂差不多,什麼遍地黃金,“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
第二,在地中海航行的商人他們的交易對象是位於地中東岸的敘利亞、亞曆山大、君士坦丁堡等地的商人,但是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開始把這些地區納入到帝國的統治之下之後,西歐各地的人們開始覺得不對勁兒了,哎,怎麼樟腦、香料價格升高了?為啥呢,很簡單,奧斯曼帝國把東西方貿易壟斷了,那些曾經是歐洲與阿拉伯商人交易的地方現在都是奧斯曼的地盤了,你們需要的東西,隻有我這有,隻此一家,別無分號,我就賣這麼貴,愛買不買!而且還收重稅。這下西歐人可忍不了了,估計要是當時有世貿的話就得告奧斯曼壟斷,但是當時沒有,歐洲人也沒處告;發動戰爭強迫奧斯曼屈服?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可不是1840年的大清,那時的西歐也還遠遠談不上列強,奧斯曼帝國不打過來就算好的,還去招惹人家,那就真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講理沒法講,打也打不過,但是香料等商品又是生活必須的,怎麼辦?我不過你了,我自己再找一條道總行了吧?!而一旦開辟出這條商路,那肯定錢如流水啊,很多人都夢想著能夠發現一條通往東方的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