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滅門九族的聖旨(1 / 2)

宋徽宗九年七月,一隊禦前侍衛打扮的官兵輕車簡從,以四百裏加急的速度直奔宋遼邊關而來。沒有人知道他們直撲邊關的目的,隻知道他們一路過關趨州,毫無阻礙地暢行。領頭的是一個年約四旬的文官打扮的男人,還有一個年約五旬的太監。

領頭的男人是兵部郎中鄭居中,原係開封一落魄舉人,後因其女鄭媚娘入宮,被宋徽宗封為昭媛。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皇上賞了他一個兵部郎中的六品官,成了一個京官。

太監姓劉,年幼家貧,隻得淨身入宮,已有四十多年。先後服侍過兩個皇帝,到宋徽宗已經是第三個了。靠著敏感的政治頭腦和血腥的宮廷鬥爭經曆,一路走來,倒也平安無事。劉公公祖籍荊湖北路(湖北)鄂州,如今家中已無什麼親人。

鄭居中和劉公公此去宋遼邊關小南關,是為宣旨而去。因童貫監軍西北數年,且與當朝太師、宰輔蔡京勾結。二人一手遮天,不僅侵吞軍餉、糧餉,還虛報官軍和馬匹數量。小南關遊騎將軍餘石輝密報朝廷,不想奏折尚未到京,即被童貫查知。不知怎麼被鄭居中得知,參了一本,說有人發覺餘石輝將軍與遼朝有私下往來。徽宗朝政向來被蔡京及其他朋黨把持,要拿下一個不入流的遊騎將軍,還不是眨眨眼的事情。蔡京、童貫等添油加醋,徽宗便不問情由,下旨滅其九族。鄭居中和劉公公正是為此事而來。

與此同時,在通往邊關的驛道上,一匹白色的快馬在不停地狂奔。盡管速度已經很快了,但馬上的漢子依然不停地揮動馬鞭,驅使白馬拚命地奔跑。

馬上的漢子叫劉通,是開封城內四海鏢局的鏢師。掌櫃朱富貴不僅在江湖上有一定的名望,而且和京城高官素有往來。當他無意中得到餘石輝即將被滿門抄斬的消息,便告訴了劉通。不僅因為他知道劉通的弟弟劉華是餘石輝的副將之一,而且還知道餘將軍是自己救命恩人的侄子。且素聞餘石輝愛兵如子,鎮守邊關十年,殺敵無數,深得百姓和官兵愛戴。朱富貴不忍心這樣的忠臣良將被奸佞小人所害,因此告訴劉通,讓他前去送信。劉通一聽,來不及準備什麼,便騎上白馬急急往邊關趕去。

宋太祖自己是武將出身,開國立朝以後,明確規定鎮守一方的武將每半年更換一次,其目的自然是不想有人像自己一樣來個“黃袍加身”。但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麵。小南關與遼邊界接壤,長期處於混亂狀態。餘石輝原來是一個衙役,因與縣太爺不和,一氣之下投奔了在小南關當小將的叔父。後來叔父在與遼軍的衝突中戰死,餘石輝就堅持留下來,從一個小兵,幹到鎮守小南關的將軍。雖然宋朝有武將半年一換的規定,但小南關常年衝突不斷,再加上環境艱苦,基本上沒有人願意接替他,他也不願意換。因此,他算是鎮守小南關時間最長的將軍。

劉通的弟弟劉華,原本在江湖上是個毫無名氣的混混。好在家中寬裕,其父劉延北便把他送往蓬萊,拜一個隱士學習武功。學藝五載歸來,正值家鄉與遼開戰,便加入保衛家鄉的抗遼鬥爭中。其師弟張同、師姐雷鳳、師妹全宛如也先後加入其中。四人功夫高超,不久便成了餘石輝的帳前猛將,為餘石輝的左膀右臂。除了給餘石輝報信之外,劉通還有一個目的,擔心弟弟劉華卷入其中,況且他師姐弟四人都在其中。劉通擔心萬一,所以決定助一臂之力。

劉通的父親劉延北本來也是官場中人,曾經做過某州通判,因遭奸人陷害,不僅官職丟了,還差點入獄。雖後來查清與他無關,但他已無心仕途,自己辭官不做。劉通已是四海鏢局鏢師,遇事沉穩,唯劉華混跡江湖,劉延北深恐遭遇不測,便將他送往蓬萊。他對劉華的要求就是不得再與江湖有來往,不得入仕途。但家鄉遭遇戰火,遼人入侵,卻沒有阻攔其加入禁軍。劉延北是個正直而善於變通的人,雖不善官場,但良知還有,因此算得上一個好官。可惜朝廷奸臣當道,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忠臣良將遭迫害,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有識之士棄官歸隱。

小南關。宋軍軍營,帥旗獵獵,喊殺陣陣。雖是七月,烈日當頭,但一身戎裝的餘石輝如一杆大旗,巍然屹立。訓練場上的餘石輝一絲不苟,十分嚴厲。他堅信訓練場上多流汗,就可以戰場上少流血。這樣刻苦的訓練,不僅沒有士兵退卻,反而鬥誌昂揚。就整體宋軍而言,能夠像餘石輝這樣堅持訓練的十分難得。因為有《澶淵之盟》的簽訂,宋遼之間已經有百餘年沒有打過仗了,但是並不排除遼兵小股的幹擾。許多宋軍將士不僅缺乏訓練,而且兵源短缺。一些當官的,上自朝廷,下至部將,紛紛瞞報。不僅把多報的軍餉私自侵吞,而且還克扣軍士的軍餉,同時還把士兵當做自己的小工,四處役使,從而討好上司和賺錢。所以這個宋朝的兵力表麵上看來是十分的強大,號稱禁軍八十萬,甚至一百萬。其實,各地兵源奇缺,有五十萬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這些兵大部分既不會騎馬射箭,更不具備當兵所需要的身體素質。這也就為北宋滅亡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