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神複雜地看著帕子上的寥寥幾語。當夜奔去楊貴妃的寢殿,不知二人說了什麼。第二日,就召集所有朝堂官員,先是批判了前太子李亨的罪行,然後話音一轉,開始下退位詔書,讓繼任太子沒幾天的李倓繼承皇位。
此話一出,眾臣皆驚,反對聲此起彼伏。就連跟著聖上上朝的李倓也受驚不小,跪地稱聖上三思。
李隆基不顧群臣反應,獨獨盯著李倓的反應。看他驚訝恐慌擔憂等複雜神情,唯獨沒有貪婪和勢在必得。懸著的心終究放下了,悠悠歎息一聲,堅定了心中所想。雷厲風行地擬了旨意,當朝宣讀。群臣就算再不甘,也隻有捏鼻子應了。
下朝後,李倓沒有轉身離開,而是隨著聖上的貼身總管王春走向了聖上的寢宮。
李倓雙膝跪地,“祖父。”
李隆基沉默半晌,開口道,“倓兒,祖父對不住你。沒有教導你幾日,就要你登基,接管這個逐漸衰敗的天下。你那個爹,我們不提也罷。如今一個爛攤子甩在你身上,你就算怨恨祖父,朕也不會說什麼。”
李倓不讚同道,“祖父哪裏的話,兒臣怎麼會怨恨您,祖父願意信任兒臣,我開心還來不及。就是擔心,您這麼突然的退位,可是有什麼事情發生了?”
李隆基看著乖巧的孫兒,心裏又一次不喜他那個平庸的爹,歎息一聲道。“也不是什麼大事,朕知道你有經世之能,還望你好好管理這個天下。”待李倓應下後,又一聲歎息,語氣中略帶遲疑道,“關於你那個爹爹,他沒什麼本事,你……”
李倓何等智慧,隻一聽聖上的話,就明白了他所說的是什麼,李倓微微一笑道,“祖父放心,他不仁我卻不能背負弑父的名聲,就讓他去祖先的陵地侍奉,也是兒臣的福氣。”一句話確定了李亨今生的去處,終生守靈而不得外出,也就形同□□了。
但李隆基對於這樣的結果已經很滿意了,如若李倓輕而易舉就原諒了那個想要他命的爹爹,反而讓李隆基看清,如此這般狠辣而不失仁慈,才是一個明主該有的心性。
徹底放下心來,祖孫倆說了會兒體己話,李隆基惋惜沒有好好教導過這個聰慧的孫兒,毫不吝嗇地把他的治國經驗傾囊相授,一時間祖孫二人其樂融融。
763年,李隆基退位,其孫李倓繼位,年號為天霖。寓意風調雨順天下太平之意。
新皇上位頭一遭,就以雷霆之勢處死了參與謀反的大臣們和叛軍首領,又罷黜了幾個倚老賣老不服從新政策的老臣,朝堂為之一清。
值得一提的是,處決叛軍首領的現場,衝出幾個武藝高超的劍客,打算劫法場,救走昔日狼牙軍首領安祿山,其中有一名灰白頭發的劍客劍術超群,身邊一女子傾國傾城。險些讓他們得手,還好新皇早有準備,李承恩長孫忘情出陣,把人擒住,統統抓回天策府勞動改造。
這裏就不得不佩服新皇的謀(洗)略(腦)高明,不出半個月,這些人就棄暗投明,在新皇派出的任務中表現出色,很快提升官銜。
當初那名灰白色長發的俊美劍客也在其中,但讓人費解的是,他並不求什麼加官加爵,而是求了個恩典,求聖上賜婚,與他的徒弟蘇曼莎共結連理。姑且不看旁人反應,至少聖上樂見其成,欣然頒旨,成就一段佳話。
遂雖然此二人不同以往,也不像旁人位高權重,卻與聖上關係密切,忠心耿耿。世間傳出此話後,更是多了一段為人稱道的傳聞。
後新皇繼位幾個月,被唐玄宗獨寵一世的寵妃楊玉環暴斃宮中。隨後一年不到,唐玄宗李隆基也病死宮中,再不見蹤跡。眾人雖疑惑兩人身體康健,怎麼好端端的就暴斃了,卻也明白當今聖上的手段,不敢多嘴一句。
至於這二人如何,那就是他們的事了。
一切風平浪靜。
聖上還記得昔日助他登位的幾人,其中唐尋更是鼎力支持。感念他們的恩情,又一次踏入了唐尋與陸九奚的住所。推門才發現那個明教子弟不在,他頓了頓,欣然走近,卻看見那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唐門頂梁柱正在擺弄花草,雖然聖上看來,以唐尋的力道還不如擺著不放,讓他一動手,那些花草反而更可憐了。
當然這話不能直說,不然這人很可能就不許他進門了。
“你這麼閑,唐門是要關門不出了?”李倓小小的開了個玩笑,一邊走近跟前。
在這幾個昔日夥伴的周圍,李倓從來不端著皇帝的架子,也算是難得的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