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煉製山河鼎(2 / 2)

一切準備就緒,易雲當即動工。

隻見到,易雲一邊催動元力,化為真火,一邊投入材料,將其融化。

煉器不同於煉丹,煉丹可以借助外火,譬如地火、天火……等,畢竟丹藥乃是消耗品;而煉器則是與自己性命相關的存在,所以必須用元力催發的內火,才能夠與之建立緊密的聯係,以便於使用者操控,同時如果因為功法等緣故的特殊要求,內火也是最好的媒介。

易雲要不是元力雄渾,也不敢這麼早就煉製法器。

煉器需要靠元力來催發火焰,而且過程中不能夠中斷,一旦中斷,前功盡棄,所以一般不會有哪個修士在中運境便煉製法器,易雲也算是奇葩一朵。

投入的材料,在高溫之下,慢慢融化為液體,混合在一起,易雲分出元力,化為一柄大錘,叮叮當當開始敲打起來,去蕪存菁,現場一片火花四濺。

這是煉器的第一步—煉菁,將輔助材料的雜質去掉,隻保留菁華的部分。

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七個時辰,易雲將好幾百種材料一一處理完,最終得到一團幾方的材料菁華。

接下來,便是第二個過程—塑形,將得到的材料菁華,捶打成自己所要煉製法器的形狀。

宛如巨人在敲擊,每一下都扣在心弦之上。

捶打三個時辰之後,一尊四足兩耳,高約一丈的大鼎的雛形便出現在易雲的眼前。

鼎,乃是承載氣運非常好的物象之一,凡塵俗世的帝王便是以鼎作為國運的承載,更是有九鼎、問鼎中原等典故。

鼎有方鼎、圓鼎,更是符合天圓地方的天地至理。

經過這兩步之後,易雲感覺到自己體內的元力已經消耗掉三成,要不是心法一直在自動運轉,將氣運之力不斷煉化為元力,那他還真的會擔心自己的元力不夠用,畢竟接下來的一步—成型,將是耗時更多,消耗更大的一步。

將兩大核心材料之一的山之晶核投入進鼎之後,頓時一股沉穩厚重的氣息便散發開來,易雲隱約見到一座山由最初的地質運動形成,然後經曆風吹雨打,一直佇立在大地之上。

易雲按照《竊運天書》上麵的煉器法訣,操控著山之晶核,慢慢將其融化,然後一點一滴地融入整個鼎之中。

由於施法速度很快,易雲的雙手如同穿花一般,隻留下一片片的殘影。

山之晶核,乃是一座山氣運精華的凝聚,想要融化十分不易,所以這個過程乃是水磨功夫,一點也急不得,隻因為急也沒有什麼用。

宛如愚公移山一般,易雲一點一滴的融化山之晶核,最終在耗費一天的時間之後,這一步宣告完結。

如今,易雲體內的元力,隻剩下三成,這讓易雲不禁擔心自己的元力真的會不夠,不禁接下來還有也許更難處理的水之萃,再加上因為融入山之晶核的緣故,鼎變得十分沉重,易雲想要撐持它,也不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現在的易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能夠不斷向前,沒有回頭路。

為確保接下來的煉製過程不出什麼紕漏,易雲取出一些丹藥吞服煉化,再配上下品元石和氣運之力,三管齊下,隻為萬無一失。

同時,易雲將水之萃投入鼎中,開始打磨起來。

一道道水流的激蕩之聲,不斷回響在易雲的耳邊,他能夠感覺到一股險惡的氣息散發在空氣之中,畢竟滄浪河的虛名不是吹出來的。

這個過程,也差不多花費一天的時間,不管怎麼說,水始終是“柔”的最好的代名詞之一,所以盡管滄浪河很惡,並且水之萃還被封印,但終究不是無可奈何。

易雲三管齊下,強撐元力的方法,還是很有作用的,現在他體內的元力還有半成,能夠支撐他進行煉器的最後一步—銘刻。

但凡法器,或多或少都會有符文和陣法存在,要不然便無法通過注入元力來催動它,這兩者就好像是媒介,聯係修士和法器之間的媒介。

按照《竊運天書》記載的陣法和符文,易雲十分認真的銘刻,生怕出現一點點的差錯,好在山河鼎隻是中運法器,並不需要浩如煙海的符文和陣法,所以銘刻起來還算輕鬆。

大約一個時辰之後,易雲銘刻下最後一個符文,此次煉器總算是可以圓滿結束了。

但就在這時候,易雲的腦海之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