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就算去掉了兩刃,這種掉刀也是頭大身子細,根本不能入鞘,隻能以側麵破開的刀匣來盛放。
而且根據黃昊研究宋史所見,這崔成自用的掉刀根本就是一把儀刀,正兒八經作戰用的掉刀基本上沒有輕於三十斤的。須得知道掉刀這種兵器,可是《武經總要》中所記載的七種長柄戰刀中居首的兵器,除被《宋史》提到之外,也在《宋會要輯稿》中提到了兩次。
而掉刀之所以被如此重視,首先當然是因為掉刀的威力巨大,在戰鬥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掉刀刃部寬闊,看似重心過分靠前,實際上這也正是所有中國長柄戰刀的特點,隻是掉刀將這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掉刀在重量不太過分的情況下,它的奇特造型使得它輕易可以獲得足夠的劈砍力,其威力足以將人攔腰斬斷。步兵列陣使用的話,將掉刀高高舉起,敵軍衝擊時瞬間落下,則足以將敵人的馬頭砍下,甚至在密集的陣型下,敵人的騎兵會連人帶馬被斬成數段。
另外,雖然掉刀重心靠前,靈活度有欠缺,但是他的兩刃設計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普通的長刀在進行“撩”、“掛”等動作的時候,為了保證正確的刀筋(即運刀軌跡),需要將刀頭調轉方向,而兩刃的掉刀則不需如此,在劈砍之後,順勢一提便是“撩”擊,可以迅速補刀。
由於元代禁武禁器的原因,掉刀的傳承源流斷絕,後人根據史料推測,這掉刀或有可能就是唐陌刀的宋代魔改加強版。
不過,說來說去,黃昊就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於是便也客氣的放下,然後拿起了一把短杆的戟刀來瞧看。
這戟刀實際上也就是單耳青龍戟的宋代別名,如黃昊拿起這把,全長莫約四尺二寸,柄長約三尺二寸,槍尖五寸、槍刃五寸,月刃一尺,杆身有鵝卵粗細(至少超過四厘米)整把短戟看上去都是熟鐵打造,入手的分量頗沉,莫約重有二十餘斤的樣子。
以前黃昊跟領導下過基層搞調研和工程驗收,所以知道40號(直徑四十毫米)的鋼筋,一米的長度,標準重量是在九點八公斤才算合格,低於這個重量要麼是地爐鋼,要麼就根本不是鋼而是廢鐵熔煉的再生鐵,用來建房是要出事故的。
鋼的密度在7.8至8.0(g/cm3),而鑄鐵隻有6.5到7.5,工程驗收查驗材料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軋一節鋼筋條稱重,不夠這個重量就鐵定是假冒偽劣產品。
這裏再多說一句,煉鋼這個事情要講科學細談的話,門門道道能說一本書,但真要往簡單了說,也就是用足夠高的溫度把生鐵裏的雜質都融掉,把十斤重的生鐵燒得隻剩下九斤甚至八斤,再摻進去適量的碳,得到的鐵定就是好鋼了。
想想看那傳說中的炒鋼法,不就是用棍子去攪動鐵水,方便裏麵的渣滓融化燃燒掉麼!
所以,黃昊拿著的這把戟刀那麼長那麼粗卻不夠重,也就鐵定不是全鋼。
隻是黃昊拿起戟刀之後,好好想了想便再次放下了,因為他原本是想照著他給《宋道》裏的主角黃傑所配備的獨門兵器圓月戟,也來給自己打造一把同款的兵器,可是再一想這“宋道宇宙”都是自己塑造出來的,有必要去拾人牙慧……呃!應該是,有必要山寨自己的東西麼?
最後幹脆隨便選了把刀身上有隱隱雲紋,長約二尺的短手刀,然後與楊老爹道:“楊爹,我還想打製兩件兵器!”
楊老爹自然不會拒絕自家女婿,便也笑道:“你隻管說來!”
黃昊想想,幹脆表示還是自己削木製成模型,然後再依照模型來打製就成了。
隨後二人出得密室,黃昊將手刀交與楊老爹先暫時放好,便找了兩塊軟木削切起來。不一會便削出了兩個刀具模型:一個是根長有一尺二寸的棍型模具,身長七寸,柄長五寸,周身有三道棱角,頭部十分尖利,黃昊將此兵器稱之為“太平刺”。(也就是56式三棱刺)
另外一個模型看起來就較為順眼一些,也是一把短短的手刀,全長不足一尺,柄約三寸,刀身如同一片魚腩,刀背開有一個個狀如鋸齒的齒楞,刀頭中部開了個小孔,黃昊將這兵器稱之為“狼牙”。(高仿美式m9軍刺)
做好這兩個武器的模型交給楊老爹打製之後,黃昊瞧著大錘、小錘兩人還在奮力的磨著鐮刀,倒也瞧著他們辛苦,想了想幹脆幫他們一把,讓兩人先停了手上的活兒,尋來材料做個方便磨刀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