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寥寥幾句就可以說得清楚嗎?更何況,被記錄者還是一位女性。這樣從男人所書寫的曆史中脫穎而出的女性,必定是輝煌的、閃光的!且不論她包養男寵,耗費國庫大肆興佛,曆史上有幾位帝王在執政時期不是後宮佳麗三千,又有幾位不是廣修園林宮殿,尋歡取樂……偏是到了一個女人這裏,就成了凶淫弄權,肆意揮霍!
也許錯就錯在,北魏在她手中遺失了政權,走向衰敗和分裂,否則在她三朝之前的馮太後,身後的爭議並不比她少,卻成了諡號“文明”的一代賢後。但是她,千百年來卻背負著胡“靈”太後的諡號,所謂“靈”的意思,大約是在位時任性胡為,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很好地管理國家,或是迷信鬼神而沒有采取長治久安的措施等等,總之,曆史上被諡為“靈”的統治者,沒有一個是英明能幹的,如晉靈公、漢靈帝……
可是,也不要忘了,正是這個女人,在後宮所有後妃都不敢生養的情況下(按照北魏慣例,為防婦人幹政,立太子時必殺其母),大聲喊出:“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塚嫡也?”
盡管後世很多人評論,這正是她的高明之處,也是野心勃勃的顯露,可是一個真正的野心家能夠做到連性命都不顧地去賭自己的未來嗎?如果連性命都失去了,野心留著又有何用?更何況,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她真的預知皇帝會在她誕下皇子後留存她的性命,廢除北魏自開朝以來就一直延續的祖製嗎?
帝王的薄幸與自私,即便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讀起古籍,恐怕也是多有感慨的吧?!
除此之外,她“臨朝聽政”達十三年之久,“位總機要,手握王爵”,本身就不是一段輕鬆的曆程。而且,在她當政很長一段時期內,一切政務都親手批閱,也施行了不少仁政,而真正導致北魏衰敗的,很大程度是由於正光四年(523年)爆發的北方邊鎮人民的反魏起義,史稱“六鎮之亂”,這場大亂在宣武帝,也就是她的丈夫在位期間就已經留下了隱患。
至於把亡國分裂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興佛、包養男寵,是否也有失偏頗了一些?
說到男寵,也不能不提她寫給情人楊白華的一首詩,這個男人據說是北魏有名的美男子,曾經與她有過一段情,後來卻不堪於政治宮廷的壓力,離開洛陽,叛逃到當時與北魏對峙的南朝。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
秋去春還雙燕飛,原銜楊花入窠裏。
這首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常被作為北朝的代表作品加以介紹,暫時放下它的文藝價值和曆史價值不說,至少在這首詩裏,我看到的隻是一個脫去朝服,居於深宮中的女人落寞的心境。她的丈夫死了,最愛的情人也死於政治謀殺,唯一的兒子與她日漸疏離,對於一個女人而言,縱然她擁有著號令天下的權力,生命中還剩下什麼呢?
那個時候的女性,本身可以選擇的,已是太少太少了。
她幹涸的心田需要情感來滋潤,空虛的精神也需要溫暖來充實,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嗎?
⑥本⑥作⑥品⑥由⑥思⑥兔⑥在⑥線⑥閱⑥讀⑥網⑥友⑥整⑥理⑥上⑥傳⑥
因此,在我的小說裏,我將她寫得很美,美得讓男人一見傾心,美得如一汪清泉,有著清澈見底的氣質。或許,這純粹隻是一種個人的臆想。又或許,她在曆史上,真的是那樣一個讓人鄙棄的女人。可是,這些都不重要,小說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作者圓夢的過程。隻要這個夢,是你所喜歡、沉醉的,也就夠了。這是一次有趣的經曆,同時,還是我第一次嚐試此類題材。之前我的創作都是以青春或者都市題材為主,不過,寫宮廷文顯然要比現代題材累多了,因為要考慮情節衝突、曆史背景、服飾、民俗……
我個人不喜歡那種虛構的架空文,雖然不受曆史局限可以任意發揮,但太虛。還是真實的曆史比較有質感,而且這些響當當的名字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透過他們,是可以反思我們自己的。在寫作的進程中,我也在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學習,因此,我相信,當我完成這部小說,告別了她,進入下一個故事的時候,一定會變得更加成熟,能做得比前一次更好!
莎 羅
2009年3月17日
本書精華已為您連載完畢,謝謝閱讀。
更多更新TXT好書請關注 社區,請訪問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